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13
□肖伊绯
清代末年,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丁三在兄弟决定广征宋版书籍,亲自仿写,刻制活字,然后拼版印刷。到1916年,这种经过两兄弟加工设计、模仿欧体(欧阳询的书体)的统一改型的字体,由于字体原形均出自宋版书籍,他们将这一字体暂名为“仿宋体”。后来,丁氏兄弟在“仿宋体”前边又加了一个“聚珍”的修饰语,称之为“聚珍仿宋体”。“聚珍”就是活字印刷的意思,这始于清乾隆帝的称谓,也是认为“活字”一说不雅而替之以“聚珍”。“聚珍”有聚拢字模印就珍本之意。
1920年,“聚珍仿宋体”获得政府批文,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字体专利。1921年,中华书局并购了丁氏兄弟的聚珍仿宋印书局,正式收购了已铸成的头号、二号、四号,三号、三号长体夹注各欧体宋字共五种铜模铅字和已摹写样本陆续刻铸的顶号、初号、三号、五号及头号、四号长体夹注及长短体字及西夏字体共八种铜模铅字。紧接着,中华书局用“聚珍仿宋体”印制《四部备要》大型古籍整理丛书,全套丛书达到了一万一千三百零五卷。这套丛书的问世,更进一步扩大了“聚珍仿宋体”的社会影响力与品牌价值。随后,“聚珍仿宋体”铅字印制的各类图书、文件、名片,逐渐风行于中国各大城市。1929年,中华书局还将此专利输出至日本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此后,东南亚各地的中文书籍印制,开始普遍采用仿宋体铅字印刷。
(《北京晨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