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文渊阁:小中见大的格局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13

□赵继凤

文渊阁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一年,是紫禁城中最大的藏书楼,位于中轴线东侧的文华殿之后。提到紫禁城,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金黄色的屋顶和朱红色的宫墙,而文渊阁的建筑风格则与其他宫殿大相径庭。

文渊阁后是层峦叠嶂的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犹如屏障,假山两侧植以苍松翠柏点缀其间。阁前设一长方形水池,池中引入金水河河水,河上建有一座汉白玉拱桥,拱桥和水池的栏板上雕刻有水生动植物,灵巧秀美。整座建筑背靠假山,面朝水池,形成了“山南水北”的建筑格局。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之南和水之北皆为“阳”。我国许多城市的名称都带有“阳”字,就是以它们相对附近山、水的南北位置而命名的。比如洛阳在洛水的北岸,水北为“阳”,故称洛阳;衡阳在衡山的南麓,山南为“阳”,故名衡阳。不单这些城市,天子驻地的紫禁城也是北有景山、南有金水河,南北皆为“阳”的格局。

文渊阁既在山南又在水北,虽然阁后是人工堆砌的假山,阁前也仅是方寸大小的水池,但这人为造就的“山南水北”却与整个紫禁城的宏观布局相同,充分显示了文渊阁“小中见大”的建筑格局和古人心中崇拜自然的朴素世界观。

 (《民族时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