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解放海南岛:开我军渡海作战胜利先河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7-20

□王晓樱

临高角解放公园 (资料图)

位于海南西北部的临高角,有一条突出的岬角直插大海,琼州海峡在此形成自然奇观:岬角东侧波涛翻滚,西侧却水平如镜,波光潋滟。

就像这岬角造就不同的海面,71年前历史在此发生转折——1950年4月17日,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大规模抢滩登陆,进而解放海南,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奇迹。

海上练兵 陆军练成“海军”

1949年秋冬,随着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节节胜利,亡命台湾的蒋介石集团陈兵海南岛,妄图依靠其残存的海空优势,凭借琼州海峡而长期固守,与万山、台湾、金门、马祖、舟山诸岛构成封锁大陆的一条海上防线,要把海南变成第二个台湾,幻想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海南岛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

1949年12月18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向四野发出“以第四十三军及第四十军准备攻琼崖”的渡海作战命令。同时指出,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要吸取金门战役失利的教训。

当时的海南岛上,国民党军队以薛岳为总司令的海南防卫总司令部,总兵力约10余万人,拥有大小舰艇50余艘,作战飞机25架,运输机20架。薛岳精心部署了一道严密的海陆空立体防线,并以自己的表字伯陵,为其命名为“伯陵防线”,以示坚不可摧。

我军负责渡海作战的第43军、第40军,从松花江畔战斗到南海之滨,一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然而,两军都没有渡海作战经验,不懂海洋气象,不熟悉海情,很多官兵都是“旱鸭子”,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再加上我军只有大量木帆船,少量机帆船,没有海、空军的配合,如何才能突破敌人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立体防线?

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正确估量全国革命形势,着眼海南和全国大局,高度重视海南岛的解放问题,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争取春夏两季内解决海南岛问题。

渡海兵团在筹备船只的同时,抓紧一切时机进行海上训练,提出“把陆军相当地变为海军”的口号,要求部队既能陆战,又能海战,敢于近战、夜战和打敌兵舰。战士们将大海当操场,木船当课堂,实兵实船,先昼后夜,先近海后远海,先单船后多船联合编队,进行紧张的海上练兵活动。

经过3个月的海上练兵,部队逐渐克服了不熟悉水性和晕船的困难,学会了游泳、划桨、掌舵和识别风向等航海技术。

军民同心 红旗插到天涯海角

在海南岛解放过程中,琼崖革命武装力量作为内应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1950年1月10日,毛泽东主席从苏联发回的电报中指出了海南之战与金门之战情况不同的地方:“一是有冯白驹的配合,二是敌军战斗力较差。”第40军在总结海南岛登陆作战中也指出:“我军在渡海登陆作战中,自始至终是在琼崖纵队紧密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支援下进行的,这是取得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

1949年12月下旬,就在第四野战军雄师浩浩荡荡地向雷州半岛挺进的同时,琼崖区党委和琼崖纵队接到中央军委关于接应野战军渡海登陆的命令。1950年1月3日,琼崖区党委和琼崖纵队又接到华南分局指示,琼崖“应集中全部力量,进行迎接并支援大军渡海作战解放琼崖之准备工作”。

为迎接、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在琼崖区党委的领导下,各级政府成立了支前委员会,组织起了6万多人的支前队伍。全岛开展了筹集钱粮的“一元钱”“一斗米”运动,广大群众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宁愿以杂粮、野菜充饥,也将大米捐献出来,以支持解放军作战。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即筹集了5万多石粮食,征集了170多艘木帆船,动员了400多名船工,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分批驶到雷州半岛,向渡海军团及时报告海南守敌设防的变化和沿海各港口、海岸线的水文、气象资料等情报。为了支援琼崖纵队的反“围剿”斗争,加强海南岛上人民解放军的接应力量,摸索渡海作战经验,我军决定第40军、第43军各以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实施偷渡。

1950年3月5日至26日,渡海兵团分两批4次8500多人偷渡琼州海峡,并在琼崖纵队的强力配合下胜利登陆,打开了国民党军队侧面和正面防御的缺口,既减轻了国民党军对琼崖纵队的军事压力,还取得了渡海登陆作战的经验,为主力大规模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渡海兵团一鼓作气发起大规模渡海作战,4月16日黄昏,第40军和第43军2.5万余人,分乘380多只帆船,从雷州半岛南端并肩启航南渡,向着预定的登陆目标驶去。17日2时至6时,渡海部队在海口以西至临高角一线强行登陆,与接应部队共同歼灭海岸守敌后胜利会合。接着,渡海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全琼各地纵深挺进,到5月1日就解放了海南岛全境,将红旗插到了天涯海角。解放海南登陆战,开创了我军渡海作战胜利的先河,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用原始木帆船打败现代化铁甲兵舰的奇迹。

 (《光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