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7-20
□张连银 冯玉婷
早期东西方交流在神话传说、古史中亦有反映。从早期黄帝西巡,到尧舜时期的“渠搜氏来宾”“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再至古史中记载的商代与西北各部落之间的军事冲突及周穆王西征至昆仑等众多事件,文字虽简约,有些传说甚至模糊不清,但亦曲折地反映了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交流。
春秋战国时期,原先分布在中国北方的戎人和部分大夏人西迁。在秦国逐渐崛起并最后建立统一王朝的进程中,打通了与河西走廊的交通,居住在河西走廊西部的戎狄各族继续西迁,从而与当时欧亚游牧民族的迁徙活动相联系。在游牧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古代中国的蚕桑丝织技术、丝绸等向西传播,通过西域流入中亚、欧洲地区。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以及文献资料记载,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与欧洲之间就有贸易通道往来,中国丝绸就已传到了欧洲。在此通道上,除了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西传外,北方草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也随着游牧民族的流动而传入中原地区。现今在我国新疆、华北、长江流域发掘的兵器、马具、动物纹饰、鹿石、祭器以及最早出现在西亚、埃及的蜻蜓眼玻璃珠,均揭示了这一时期东西交往的事实。
秦统一六国之后,虽没有同西方直接交流,但秦代的丝织品通过私人贩运传至西北戎人部落,再通过中亚、西亚贩运至当时的地中海诸国。秦国大商人乌氏倮间接从事东西方丝绸贸易,获利颇丰。在秦咸阳城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宫殿壁画中有葡萄的图像,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的葡萄已是西域特产,侧面反映了当时秦与西方的交往联系。 (《学习时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