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 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7-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未来3年将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快速成长的关键期。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重点打造“合(和)汽(气)生材(财)”新兴产业地标,其中“合”要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物联网建设和企业上云用云步伐。为此,我们深入工信部门和相关企业调研,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

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有了纲领性文件。2020年3月,工信部出台《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提出六方面二十条举措,为我国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占GDP比重分别为2.83%、3.04%、3.44%,对2018年和2019年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03%和8.70%。2017年工业互联网带动总就业人数达到2172.19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2.80%;2019年工业互联网带动总就业人数达到2679.61万人,同比增长13.19%,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3.46%,新增就业人数312.20万人。

现阶段,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交织并进,与实体经济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融合应用,实现了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也加快了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创新,我国工业互联网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企业转型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以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强市。

一是网络基础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推进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是基础。我市把5G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关键着力点,现已实现中心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计划到2022年,全市5G基站累计达4200个以上,运城市中心城区、各县(市)城区、乡镇和重点农村区域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基本满足典型垂直行业的5G网络商用需求,5G对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将明显增强。

二是两化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两化融合成效关系着互联网进程的快慢。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持续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展贯标试点、支持鼓励企业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效率,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5家企业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证书,占全省221家的24.89%,全省排名第一。

三是企业上云引领作用显现。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企业上云,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融入传统的制造业中,帮助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充分发挥叠加聚合倍增效应,实现产业高端环节的集聚和产值的快速增长,如,闻喜建龙集团“废钢定级智能识别”检判系统有效减少了人工误判,可年省8000万元左右。截至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标杆5家,引领我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四是企业智能制造主动性增强。在“龙虎榜”培育企业中,开展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促进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找准智能制造与自身的结合点,不断推进智能制造。运城制版印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闻喜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山西阳煤千军汽车部件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亚新科国际铸造(山西)有限公司、山西大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参加了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我市已有8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和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上云等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一、5G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薄弱。我市5G建设处于起步阶段,5G应用推广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等不足;工业互联网起步晚,还缺乏规模较大、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带动5G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高端产业链资源不足,对全市区域内产业带动作用有限,在产业链发展上尚未形成上下游协作发展。

二、企业整体智能协同水平不高。数字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受到数字化生产设备、工控软件、网络基础设施、数据采集分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市企业两化融合侧重于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建设,而关键的制造环节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互联协同制造还是短板。

三、发展工业互联网人才仍匮乏。“网络、平台、安全”是发展工业互联网三大基石,每个基石都得有过硬的互联网人才做支撑。我市缺乏信息化专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和供应乏力,既懂行业经营又懂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紧缺;再加上受地域环境经济水平和薪酬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市信息化技术人才“引、留”矛盾突出,制约着我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思考和建议

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薄弱,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一定要结合实际,加强组织协调领导,推动市县联动,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发展机构,做好发展动态分析研究,实事求是、积极引导、循序渐进,保持政策持续升温,让更多企业了解参与其中,共同构建工业互联网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认识和能力

工业互联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企业需要有定力和耐力。无论是规上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转型升级。

企业从传统型向数字化转型,要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经营理念、产品研发等方面作好规划,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产品体系、管理架构、经营方式等进行深度重构,有序按需深化信息技术的全流程应用,从而实现转型效益最大化。同时,不同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技术方案、经营思路等不尽相同,要吸收借鉴融合多种成功经验;要结合实际开展多层级、多方位、多途径的试点工程建设研究,积极探索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科学路径。

二、加大企业各环节数据化和数据互通

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生存的血脉,是企业构建数字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数据打通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路线,打通企业各个环节留存数据,促进业务数据在企业各个环节的快速流动,有利于企业信息流引进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和技术流,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企业业务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持续提升。一是加快构建企业大数据中心,统筹规划企业数据资源,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库、业务信息库等,推进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和系统分离,实现企业数据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存储和统一管理。二是根据业务数据流动需求,加快推动企业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推进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确保数据能够根据业务应用需求实现无缝流动。三是构建企业数据开发利用统一支撑平台,完善数据开发利用规则,健全数据治理机制,以数据应用创新推动业务创新变革。

三、打造创新平台

以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科技大市场等为纽带和依托,发挥政产学研合力,推进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多层次多领域联合,围绕工业互联网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建设协同共享的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形成支撑数字化转型的学科体系和创新体系。

四、制定完善标准

以标准化支撑数字化转型,推进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的标准体系的建立。立足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施标准领航工程,加快制定实施先进标准,抢占产业标准制高点。制定完善地方标准,厘清政府数据管理及应用权限,为各类信息化应用服务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标准化服务与支撑。

五、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网络安全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的疑虑担忧之一。要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信息安全整体方案,制订完善分级分类平台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围绕工业互联网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等重点领域,构建上下联动多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综合保障网络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及网络技术保障能力,打消企业建网入网顾虑。

六、做好人才保障工作

根据数字化发展对人员素质技能要求的变化,及时做好人员培训调配,让信息素养成为各岗位人员的标配,让德才兼备人员成为各环节数字化转型的保障。作好薪酬激励规划,加强对信息技术研发人才、新技术创新应用人才、数字化转型管理人才等的激励,建立与信息技术人才社会价值相适应的薪酬激励体系,调动各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激发信息技术人才干事创新的活力。

七、优化发展环境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为相关项目落地实施提供便利。举办工业互联网相关品牌活动、高峰论坛、博览会、创新大赛等,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要素聚集。宣传工业互联网发展经验、典型案例、工作成效,营造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浓厚氛围。

八、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省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网络体系、平台体系、安全体系等能力建设;加大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积极支持和鼓励我市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作者单位:运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