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7-15
■张 健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关“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
诗乃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长篇抒情诗《离骚》,汉代的乐府,唐诗、宋词和元曲以及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诗歌传统。诗意生活,体现诗的鲜明特征。
诗言志向。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认识。《诗经》的编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观念的萌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过“诗以言志”。《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追求的崇高“美政”理想,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心系国运、忧国忧民的情怀,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人的爱国情结、报国热忱,以及人们熟知的“新松恨不高千尺”“志难挫,鹰击长空万里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句,都是“诗言志”的体现。诗意生活,可以使人在“诗言志”中秉持豪情在胸、壮志凌云,始终有一种旺盛不竭、鼎力前行的精神动力。
诗抒情趣。人是有感情的,皆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情。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诗在歌颂、讽喻、劝诫、酬和、赠别等方面抒发着对生活的多彩情趣。情趣体现人的价值取向,是人勇毅笃行的内生动力,在人生存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些对危难时政忧心感怀的诗篇,豪唱梦圆成真、欣喜若狂的诗篇,歌咏亲情和纯真友谊的诗篇,描绘壮丽山河、四季景物的诗篇等,都充分折射出诗人那种匹夫有责、担当大任,豪情满志、昂首前行,热爱生活、重视情感,陶冶心境、追求发展诸方面多彩的情趣境界,都是“诗缘情而绮靡”的生活。这样的诗意生活,是激情四溢、情趣驱动、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
诗寓美境。真善美,即人间理想。人们常用如花、如画之说,来比喻诗之美。诗往往把人在现实世界暂时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景,在畅想未来世界发展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而且,诗有可供审美欣赏的艺术形式,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来高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感情充沛、自由奔放,语言生动、朗朗上口,集音乐美、韵律美、节奏美、流畅美、凝练美等于一体,是精神花朵、艺术殿堂。诗意生活,是一种美的生活。报载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风吹稻浪,在小木屋里仰望星空”的“稻梦星空”木屋民宿生活,就是具有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美学价值的一种美而惬意的诗意生活。《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诗含文蕴。诗文化深刻、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似翻滚着的波涛,呼啸而来,蔚为大观。《诗经》不仅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元典,它形象展示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画卷,曾被誉为那个时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体现了革新政治、抨击黑暗现实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使文化具有政治色彩。唐诗激扬文字,宋词蕴含哲理,元曲体现戏曲、诗歌的文化元素。这些诗文化,可以深度启迪神智,具有很强的“诗教”作用。《易经·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诗意生活中,人们必将以与时偕行、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诗文化,涤荡心灵,陶冶性情,以文化之,使人内在地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软实力。
概言之,诗意生活就是要面对世界面对工作、生活,坚持诗的思维、心态、意境、美学价值和语言,志存高远,极富激情,彰显美境,厚积文蕴,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大展宏图、出彩人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