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优秀共产党员(选登)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7-02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我市1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人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个集体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6月22日,山西省召开“两优一先”表彰大会,我市20人荣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6人荣获“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3个集体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本报今日选登部分受全国、全省表彰的“两优一先”个人和集体的先进事迹,他们是全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的杰出代表。希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以先进为榜样,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原贵生,1953年10月出生,现任河津市龙门村党委书记、村办企业“龙门科技集团”董事长,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从担任村党委书记的第一天起,原贵生就把强化党建引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决扛起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着力建强战斗堡垒。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班长,他不仅不折不扣地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三会一课”等规定动作,还在实践中回答了一个企业多的村子如何把党组织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他创造性地把党组织建设推进到生产企业一线,在分公司建立党支部7个,在生产车间建立党小组30个,把全年的目标任务、经济指标都下放到各支部,把158名党员按工作性质划入支部管理,做到产业延伸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原贵生在村党委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这也是龙门村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25年。原贵生一班人坚持把党建作为聚人心、强产业、促发展的根本抓手,聚力打造战斗堡垒、锤炼一流队伍、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幸福龙门,把一个曾经“吃粮靠供应、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打造成了一个冠绝河东、闪耀三晋、撂响全国的明星村,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发展的红利,把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生动地镌刻在基层一线。

原贵生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功勋企业家”“山西省改革创新杰出企业家”,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杜德建,1960年9月出生,永济市卿头中心校退休教师。1981年创办了“家庭图书馆”。参加工作至今,他孜孜不倦默默耕耘文化教育事业,为少年儿童浇灌知识和智慧,为父老乡亲传播科学与文化,在山西首创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大众学习网络。

1981年,杜德建创办了家庭图书馆,坚持常年免费向群众开放。从那时起,他就坚持每年订阅《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上百种,且从未间断过。图书馆现共有报纸968种、各类书籍3.3万册,总价值达30万元。他家有9间房子,其中6间被书报占满,新闻媒体把他的图书馆称为“中国第一家家庭图书馆”。

40年来,为了办好图书馆,他先后赴北京、西安、太原、郑州30多次购买书籍;40年来,为了办好图书馆,杜德建愧对父母、愧对妻子;40年来,为了办好图书馆,他的家中没有添过一件值钱的家具,没有盖过一间新房,人家的生活比他好,但他从不心动,也不眼红。书报在他心中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陈水朝,1954年9月出生,现任山西省万荣县东苏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万荣县机动车驾驶员学校校长。自2000年被选举为东苏冯村村委会主任、2003年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来,他不忘初心,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建设家乡上。

村里的基础落后、经济困顿、产业单一,陈水朝上任时,东苏冯村还是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薄弱村。在当选村委会主任的前三年,他首先从群众迫切需要的生产条件改善入手,捐资100多万元,打了4眼深井,随之,又铺设了一万多米灌管,使3000多亩旱地变水田。这让群众看到了他的信心和决心。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入手,把党建作为村庄发展的底色,把责任牢牢扛在肩头。

为了进一步带动群众致富,让村集体经济“破零”,2020年,他又一次捐资800万余元,新建了葡萄交易市场和一座5000吨仓储冷库,由村集体百分之百控股。这一投资,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万余元,安置剩余劳动力12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达150万余元。

黄俊荣,1968年1月出生,山西老黄商贸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马泉沟村,以万亩红叶和盛产水化柿而久负盛名。黄俊荣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征集照片,制作画框,自费筹办了以红叶和红柿为主题的影展,并把所有作品赠送给了该村,为红叶节的举办增添了一抹亮色。

山西老黄商贸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有14名党员,除留1名党员在家打理业务之外,他亲自带队,把其余12名党员精准到每人1户,采取“给匹马、扶上背、送一程、见效益”的措施,办起了12个“农家乐”。仅每年的红叶节前后,每家贫困户的纯利润都在万元左右。同时,他利用各种机会,帮助村民销售水化柿饼,4年累计销售额达60万余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口罩紧缺,价格飙升,他自费采购口罩20000个,再以进价全部售出,平抑了市场的口罩价格。平陆县缺少防护服,他从沈阳一次性采购1000套,并以采购价全部提供给县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

杨金玉,1958年6月出生,现任垣曲县舜宝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联合党支部书记、舜宝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和中条山抗战纪念馆馆长。作为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把红色教育当作终身使命,殚精竭虑,默默奉献,被誉为“红色基因传承人”。

2007年退休到现在,杨金玉累计投资676万元,先后建立了“革命老区纪念馆”“中条山抗战纪念馆”“民兴烈士陵园”“中条山抗战体验园”。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参观者130万余人,其中青少年学生58.6万余人次,单位团体46.6万余人,自驾游24.8万余人,是晋南唯一的集革命老区、党建、民俗、农耕、舜文化于一体的纪念馆。

杨金玉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开展红色宣传、弘扬红色精神。十多年来,他共举办党史国史教育报告会、宣讲报告上万场次,受众达160万余人次。

马红兵,1970年3月出生,绛县公安局国内安全保卫大队民警。

2015年8月,马红兵被派往绛县横水镇西仇村担任第一书记。之后,他一头扎进所帮扶的西仇村,带着妻子把家搬到那里,真正地把村子当成自己的家。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马红兵发展蔬菜产业,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小至油盐酱醋生活琐事,大至债务官司难事,凡心必操,无所不管。他的车几乎成了贫困户的“专车”,谁家要用,一打招呼马上就到。马红兵兼职“劳力”和“司机”,“哪里需要往哪搬”,日子长了,村里人都把马红兵夫妇视为亲人。

为了满足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广大农户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事情,马红兵又在村里成立起“集体+专业户+贫困户”的农业合作社,向社员提供新品种推广、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等统一服务,通过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贾亚丽,1980年8月出生,夏县第二中学党办主任、团委书记。200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她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高二3个班级的生物教学任务。从教近20年来,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把一腔热情倾注三尺讲台,用一颗爱心书写教育事业……

担任学校团委书记以来,面对“个别孩子上不起学”的实际状况,她积极争取上级团委支持,多方努力为夏县二中贫困学生争取并申请社会资助。2014年夏县一企业为学校3名贫困生每月资助400元生活费,并承诺为考入大学的学生继续资助到毕业;2015年某爱心人士为学校40余名贫困生捐款5万元;2016年夏县农商银行资助学校3名贫困生……虽然磨破了嘴,跑断了腿,但是她的一腔真诚换来了贫困学子灿烂的笑颜。在她努力和争取下,夏县二中先后有40余名学生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的资助,她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和恒心为贫困学生撑起了人生大伞,她用无言的大爱将生命的内涵植根于心底,她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践行着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刘海水,1946年3月出生,盐湖区直工委原书记。十多年来,刘海水潜心研究党的理论宣传,身体力行成风化人,书写了奋进新时代、砥砺新作为的人生华章。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辛创作,刘海水出版了内含118幅漫画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图本》。在创作过程中,他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经常是老伴把饭热上几次都顾不上吃,有时半夜灵感来了就立即起床开灯夜战、构图布局。此后他又接续创作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图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学习图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图本》等,集结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口袋书”,无偿发放到党员干部、群众、学生手中。

刘海水退休后毅然回到家乡,在家里办起“德孝澡堂”,把自编的德孝对联、标语贴在澡堂内外,绘制《新二十四孝标准漫画》,悬挂在澡堂大厅,带头推动德孝文化在东郭村落地生根,渐渐形成了崇德向善、孝老敬亲的良好风尚。

刘春辉,1982年3月出生,现任盐湖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自毕业后,他在临床一线工作15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凭着过硬的技术、良好的道德及崇高的品质赢得患者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2017年,他调入重症医学科工作后,积极请教行业专家,潜心钻研,熟练掌握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等,还将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新技术、新项目应用到实践中,填补了医院很多技术空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2月9日,他跟随运城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先后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和袁家台医院开展工作。工作中,他不惧风险,认真工作,受到同行和患者的一致赞誉。他所在医疗队共救治患者897人,治愈478人,其余人员好转后转入定点医院,实现了零死亡、零返院、零事故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四零”目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