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临猗县焦家营村——

烽火英雄地 不老精气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6-10

记者 杨红义 张晓丽

“28岁那年,我从甘肃老家嫁到这里。现在,老伴和儿子都已不在人世,留下我一个人打理这个院子。”6月3日,临猗县北景乡焦家营村村北的一座院子里,今年90岁的张彩莲说。已是鲐背之年的张彩莲老人,背不驼,耳不聋,眼不花,谈吐流利清晰,浑身上下充满老区群众不一样的精气神。

张彩莲家的院子位于焦家营村四保巷的最深处,有4孔窑洞,是村里少有的窑洞宅院。“因为是土窑洞,经得起烧,猗氏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曾设在这里。”焦家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红介绍说,“‘烧不死的焦家营’,即由此而来。”

1938年3月6日,日军侵占猗氏县城后,共产党员、猗氏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张天珩带领县政府机关、公安局和牺盟会等组织,建立起以焦家营为中心的猗氏北坡抗日根据地。

“据村里老人回忆,那年麦收前,村里来了6个人,在村子东西南北四处转悠,还到村中转了两圈。至于这些人是为何而来,当时无人敢问。直到‘抗日民主政府’进驻焦家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来察看地形的。”刘建红介绍说,“焦家营位于原猗氏、万泉两县接合部,离县城较远;背靠孤山,地势较高,是一个可防、可守的阵地;距稷王山较近,若有敌人来犯,可沿孤山脚下向东转移到稷王山抗日根据地。”

在张彩莲家的这个院子里,右手边有一个不到1米宽的地道口,地道那头通往孤山后的山沟。院里靠北的一孔窑洞,曾是猗氏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

当时猗氏县抗日民主政府下设民运科、财政科、教育科、司法科和建设科及5个区政府,承担宣传动员群众、组织抗日武装、维护社会治安等战时政权职能和一切紧急任务。

焦家营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就在汾南一带撂出名头,吸引和聚集了各方面的抗日力量。自根据地建立到1939年年底,就有数百名伪军投靠焦家营抗日根据地。其中,人数最多的是猗氏县集体起义的“皇协军”苏步青大队300余人,后被整编为政卫一支队十大队。

以焦家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是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当时,焦家营村有100余户人家400余口人,房屋、窑洞800余间(孔),牲口40余头,在日军的多次残酷清剿和扫荡中,竟被烧毁房子500余间,打死无辜群众100余人,抢走牲口20余头,各种损失难以数计。其中,1938年9月至1939年5月,不到1年时间,焦家营就惨遭日军10次火烧,共烧毁房子156间,打死无辜群众5人,抢走牲口、粮食、家具、衣物等物品不计其数,甚至连深井的井绳也被全部烧光。

烽火英雄地,不老精气神。2007年以来,猗氏县抗日民主政府(焦家营)旧址先后被确定为“临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运城市党史教育基地”。2008年,在市县两级老促会的提议下,临猗县委、县政府在焦家营村四保巷原武喜堂的北窑院门口为“抗日民主政府”立碑。近年来,猗氏县抗日民主政府(焦家营)旧址先后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学生等群体3万余人。

近年来,受益于北赵引黄工程,焦家营村80%以上农田用上了黄河水灌溉,“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已成为历史。该村干群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旱地变水地后,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立足村情实际,发展红杏、苹果、石榴等经济作物,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这几年,村里近八成的水果都发往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根本不愁卖。”刘建宏介绍说,“我们的红杏口感独特,价格高,卖得快,村民收益可观。第一居民组种杏大户褚振选有15亩红杏,每亩收入近5000元,年收入7万余元。”

如今的焦家营村,环乡柏油路从村中通过,巷道水泥硬化实现了“户户通”,每到夜晚亮起的路灯,将大街小巷照得亮亮堂堂。

“去年实施了安全饮水入户工程,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刘建红说,“下一步,村里还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全覆盖,让村民腰包更鼓、日子更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