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3-08
□记者 刘凯华
山西宏达钢铁集团的工人在紧张施工
群鲤竞跃过龙门,绿水青山总关情。
一个区域的项目应该怎样发展?招引项目投产有什么标准?……而今,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答案。3月6日,记者来到河津市3家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所到之处,皆是含有“绿色标尺”的发展轨迹,时刻度量着河津的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
科技企业添绿
山西宝森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在组装5G智能灯
步入河津市赵家庄乡海圣物流园的宝森5G智能制造展示中心,一座集智慧路灯、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环境检测、信息发布为一体的5G智能灯杆首先映入眼帘,其身后的灯具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地完成来自河南、辽宁、天津的产品订单。
2020年4月初,宝森科技5G智能制造与河津市达成产业合作,其核心内容就是发展智慧模块化城市新基建和高端灯具业务的深度融合。7月,厂房动工,生产线铺设。10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如此高效,离不开河津市寻求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带动产业转型发展大提速的“六新”谋划。
宝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晗介绍:“我们是河津市招商引资的高科技企业,得益于这里的交通、资源、产业与政策优势,现在企业的生产运作非常顺利,目前我们也在同步增设更多的生产条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
就具体项目来看,经河津市“六新”突破带动落地的山西宝森科技产业项目,将努力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年上缴税收5000万元的经营目标。
“宝森科技5G智能制造的引进,是河津抓住产业数字化等新机遇的一个标杆项目,其产品所具备高附加值、低能耗比的高精尖产业特点迈开了我们产业转型的步伐。”河津市发改局局长蒋振海坦言,就产业升级而言,引进高科技企业,也往往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力。
焦化企业守绿
3000名工人同时施工,上百台大型机械轰鸣作业,在位于河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阳光焦化集团项目施工现场,记者目睹了这一声势浩大的动工盛况。
“我们这项目,包含了安昆新能源369万吨炭化室高度6.78米捣固焦炉、华源燃气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LNG)及合成氨、豪仑科4万吨酚钠盐、脱硫废液废渣3万吨制酸等多个项目。可以这样理解,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焦化项目。”阳光集团孙虎民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不仅是阳光焦化集团项目建设的“落地之年”,更是该企业实现绿色跨越发展的“起步之年”。
将在8月份投产的阳光焦化集团项目,利用循环式生产、降能耗提产能、花园式工厂改造,实现优于国家标准智能化环保,守护蓝天碧水净土。脱硫利用对废液废渣的“吃干榨净”,“水气尘”排放做到“源头升级”,以及投资近亿元使厂区达到20%绿化率的“脱胎换骨”,均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孙虎民说:“在最大限度释放焦煤产业的资源价值的同时,阳光焦化集团还将持续加大在精细化工产业方面的投入,着力向清洁型、炭新材料方向发展。未来,集团公司将依托焦化产业基础,通过创新驱动,搭建焦化工业4.0模式,实现智能化信息技术与煤化工工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动煤炭资源绿色清洁高效利用。”
钢铁企业转绿
随着探访企业数量的增加,对企业了解的程度也愈加深入,记者也逐步梳理出河津市重点项目的诸多共同特点:更注重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智能制造方式的引入,更积极主动地加大环保投入。
走进河津市老牌钢铁企业宏达集团的施工现场,在钢筋水泥的敲击声中,大型工程机械来回运作,其2×100吨转炉精品钢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而这仅仅是该集团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今年,我们将进行1350m3炼铁高炉及配套设施、2×100吨转炉精品钢项目、1×100MW亚临界高炉煤气发电、3万m3/h制氧、烧结机环保协同处理一体化设施配套1×135MW亚临界余热发电、数智化工厂六大项目,其中,转炉精品钢项目是我们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迈向高端市场的关键一环,而1350m3炼铁高炉等项目,则是我们企业节能降耗,实现绿色、智能发展的全新起点。”宏达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世峰介绍。
节能降耗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也往往能获得更多突破。其低碳生产本身就意味着生产工艺的突破,而生产工艺的突破也往往能够带来更好的市场表现。以“降本增效”为目的带来的生产线水平升级,大幅提升了宏达集团的产品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绿色基础。
以宏达集团正在运行的1300m3炼铁高炉为例,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引入,其污染物指数排放大大低于国家环保部门规定的标准,厂区同步配套的烟气脱硫、余热回收、高效布袋除尘、余压发电、污染物在线监测、煤气柜等环保节能设施,更是主动把握了转型综改方向,践行了绿色生产的理念。
产能不变增品种、产能不变增产值、产能不变少排放。32.5亿元的投资,六大绿色智能项目,“十四五”期间,宏达集团正朝向全面升级换代,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边界大踏步前进。
聚焦高质量,转型再出发。从城市到农村,无论是项目建设一线、企业生产车间还是建筑工地,古耿大地造福千秋万代的绿色发展模式,既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工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可以窥见河津市的经济新动能、经济发展新风向。
河津作为运城的工业大市,正以开局就是开跑、起步就是冲刺的争先姿态,在项目建设和工业转型的主战场抢先机,全力争当全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先行军,聚力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三量”同增,为实现河津高质量发展添薪蓄力、注入持久动能。
本篇摄影 记者 张国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