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3-05
■记者 郑 菲
你是否经常不自觉地将电视或手机音量调大?在嘈杂的环境中,你是否感觉听得吃力?你是否常常对他人说“没听清楚,请再重复一遍”……当你存在以上问题时,或许你已经有听力损伤了。
如今,听力受损人群越来越多,然而耳朵的健康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伤害耳朵?我们要如何保护耳朵,保持听力健康?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室负责人任军。
耳朵疾病要重视
近日,市民王女士因为持续性耳鸣,去医院就诊。
“由于我经常把电视机、手机等声音调得比较大声,没想到会因此出现耳鸣。之前觉得耳鸣不是什么大事,过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消失,所以一直没看医生。最近觉得耳鸣频繁,才来医院就诊。”王女士告诉记者,“医生说耳鸣需要引起重视,否则长时间耳鸣就会造成听力损伤。”
“在门诊工作中,因为耳鸣、耳聋就诊的患者比较多。就诊患者除了老年人,还有许多正在上学的学生。比如之前就有一名高中生,特别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即使晚上睡觉时也是戴耳机听音乐才入眠,长时间如此,某一天他睡了一晚上后,第二天早上耳朵就听不见了,来医院检查后确诊为神经性耳聋。”任军说,“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组报告显示,听力衰退人群越来越趋向年轻,这和我们平时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长时间佩戴耳机、耳机音量过大、工作环境中噪声大等都会对我们的耳朵产生一定伤害。以手机的耳机为例,它的最大音量,能达到115分贝—120 分贝,如果戴耳机听声音,就好像一个装修队在耳朵里打电钻,不用一首歌的时间,听力就会暂时性下降,甚至永久性下降。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用耳习惯。”
任军告诉记者:“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中任一部分出问题都会有相应的症状,要引起大家重视。比如外耳常见疾病有耳廓畸形、耳道炎症、湿疹等,会有疼痛、流水等症状。还有的先天性耳前瘘管,即俗称的‘耳仓’,许多人认为这是有福气的象征,殊不知耳前瘘管容易继发感染,耳前会红肿、流脓,最后还需要做手术。中耳疾病最常见是中耳炎,可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出现耳鸣、耳闷、反复耳道流脓等。内耳的疾病最常见会有神经性耳聋包括耳鸣,这个可能是耳蜗出现问题或是我们大脑听神经中枢出现问题造成的。还有前庭半规管出现问题就会有眩晕,伴随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另外就是一些先天性疾病,比如小孩子听力下降。”
伤耳行为要注意
戴耳机听音乐、煲电话粥、K歌、通宵打麻将、熬夜加班……如今生活中的这些不良习惯使得不少人听力受损,甚至发生突发性耳聋。
“导致听力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外耳及中耳的问题都可以引起听力下降,比如外耳道炎,外耳道耵聍,鼓膜穿孔,长期接触噪声刺激等,而不良生活方式是主因之一。”任军说。
哪些生活方式会导致听力受损?
任军表示,不注意耳道卫生,经常性耳道进水或过度挖耳,致使耳道细菌滋生,产生耳道炎症可出现外耳道炎甚至中耳炎,可影响听力。
精神压力过大。精神压力过大是听力“丢失”的另一个主因。以前,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致突发性耳聋的多是40岁以上的人,如今除了中青年,还包括学生。有研究表明,因竞争因素而致耳病的人群有中学生、大学生和35岁至60岁的成功人士。他们都有较强的竞争心理,精力常处于透支状态,长时间紧张疲劳而得不到休整,就容易引发突发性耳聋。
经常戴耳机、通宵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一些人通宵玩网络游戏、无节制地泡吧蹦迪、久坐打麻将,使得很多人的睡眠严重不足,而睡眠不足易使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造成内耳供血不足,对听力有极强的杀伤力。另外视频聊天,戴耳机等行为,使耳膜长时间置于声波冲击之下,也极易让耳朵受到伤害。
清理耵聍要谨慎
当耳朵痒会时不时用手掏一掏耳朵;经常用棉签清理耳垢……掏耳朵是生活中很多人的习惯,然而不正确掏耳朵,却能给我们的耳朵带来伤害。
耳朵可以经常掏吗?怎样清理耳垢才正确?
“耳朵不能经常掏。掏耳朵也就是掏耳屎,耳屎也就是耵聍,它是由外耳道的腺样分泌的物质与外耳道皮肤脱落的碎屑混合后形成的,能够抑制外耳道内致病菌和细菌的生长,对于外耳道有一定保护作用。一些‘老化’的耵聍也可以通过咀嚼等动作逐渐排出体外。因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掏耳朵。相反,如果选择掏耳,一次不慎,便可导致外耳道疖肿、鼓膜穿孔等情况,从而引起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如果长期掏耳,轻者可以导致慢性外耳道炎,重者由于慢性刺激等原因可能出现外耳道骨瘤、外耳道乳头状瘤等病变。另外,如果掏耳朵的工具不干净或不洁采耳,可能出现真菌性外耳道炎,从而出现耳朵痒、耳溢液、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任军说,“如果耳屎太多,发生耵聍栓塞,建议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洗耳。对于较小的耵聍,医生会用耵聍钩直接取出,如果是较大且坚硬的耵聍,会先使用耵聍水滴耳,待其软化后,再到医院冲洗或取出。”
如今市场上出现许多采耳门店,那么采耳店可以经常去吗?是否对耳朵有伤害?
任军表示,采耳起源于古代民间,是采耳师傅利用各种采耳工具,对耳洞内外进行刺激,把耳朵深处的耵聍掏出来,让人在酥麻和紧张之后,获得享受和放松的一种手艺。
值得注意的是,耳朵是人体很敏感脆弱的部位,每个人的耳道深浅都不一样,如果使用错误的手法,或是不干净的工具掏耳朵,很容易伤害耳道里的皮肤,导致真菌感染,甚至伤到鼓膜,造成听力下降,同时也会损害耳道的健康内环境。所以,偶尔采耳放松无可厚非,但出现了耳朵不舒服,还是要及时就医。
科学护耳保健康
耳朵作为人体的听觉器官,是我们与外界声音连接的桥梁,很重要但却很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当耳朵出现一些问题时,也总是因为不及时医治才导致听力受损。
如何保护耳朵,保持听力健康?
任军表示,预防耳内进水,防止外耳道发炎。我们的外耳道深2.5厘米—3厘米,而且还不直,外耳道皮肤还有许多纤细的绒毛,游泳或洗澡、洗头时耳内进水,水不容易出来,会诱发急性外耳道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听力下降,特别对那些已经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人,非常容易导致中耳炎。一旦外耳道内进水,要及时通过单脚踮脚蹦跳的运动让水流出来或用棉签把水吸出。
谨慎用药,防止药物性耳聋。我们听觉的产生和耳内有一个叫耳蜗的结构密切相关。耳蜗结构中有一种毛细胞,它们起到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作用,这些毛细胞非常娇弱,许多药物对它们都会造成伤害,像氨基糖甙类消炎药(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会损伤毛细胞,这种药物引起的耳聋被称为药物性耳聋。有的人对这些药物极为敏感,即便用上一点点这些药物,也会引起药物性耳聋。因此,在使用药物特别是上述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再慎。
避免噪声刺激。长时间接触噪声刺激可导致缓慢进行的干预神经性耳聋,强噪声可导致内耳血管痉挛、损伤耳蜗微循环,并引起内耳毛细胞代谢功能紊乱,年龄大的更容易受到噪声刺激,并且受噪声刺激的时间越长,对听力损伤越大。
避免频繁挖耳。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担心耳屎多会出现耵聍栓塞,影响听力,便频繁地用手指、耳勺等掏耳朵。实际上,我们平时在咀嚼、张口等运动时,耳屎就会自行排出。相反,如果频繁掏耳朵,反而有可能会令藏在深处的耳垢被堵得更深,造成真正的“耵聍栓塞”,还有可能会损伤耳道和鼓膜,导致听力下降。
预防老年性耳聋。老年人应建立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预防老年性耳聋。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