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3-04
最初的玉玺是由秦始皇嬴政和丞相李斯用和氏璧琢成,印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被后世称为“传国玉玺”,代表“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喻义。秦灭亡后,玉玺被汉传承,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命其弟安阳侯王舜逼孝元太后王政君也就是王莽的姑姑交出传国玉玺,太后掷玉玺于地上,崩破一角,其后王莽用黄金镶补。玉玺曾为孙策所得,最后不知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朝历代的皇帝宝玺存世者寥寥无几。唯明清两朝的帝玺有较多遗存,特别是清代,完整地保存下来,绝大部分收藏于北京故宫。
宋太祖曾自制“大宋受命之宝”昭示天下,这一做法被后世沿用。作为皇帝的御用之物,宝玺制作时多由皇帝下旨,由内府御用工匠完成,要求严格,做工精细,极具皇家雍容华贵特色。
清入关以前,努尔哈赤有一方玺印,是明朝皇帝所赐“满洲建州卫印”。皇太极则有两方满文金印。顺治约20方,康熙约120方,雍正204方。这其中,康熙御用“敬天勤民”玺印,曾拍出9260万港币。雍正帝则刻有“万国咸宁”一印,语出《周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强调“综括治道无遗,而为君者必如是,然后可谓尽君道”之意。
到了乾隆时代,乾隆认为玉玺“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十分看重。1746年,乾隆根据《周易太衍》中“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希望清王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这二十五方印玺便被称为“清二十五宝”,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
(《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