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1-26
烧烤,古代称之为“炙”,上半部分为肉,下半部分为火,是肉放在火上烤制的象形字。早在数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已开始使用天然火烤制食物。烧烤是古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标志。
考古学家在距今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发现了古人专门烤肉的器具。西汉南越王赵眜的烤炉设有兽首衔环,可以随意搬运不烫手,四角微微上翘还可防止烤串滑落。
古人都烤些什么呢?马王堆竹简记载,汉代便有牛炙、大肋炙、豕炙、鹿炙、鸡炙等多种烤肉。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炙法》一篇针对牛、羊、猪、鸡、鱼、蛎等不同肉类和部位有21种腌渍、调味、火候各不相同的炙法,堪称“古代烧烤秘籍”。唐代后,“烤肉的灵魂”——孜然(古称枯茗或安息茴香)才经古丝绸之路远道而来,自西域进入中原。
古代很早便出现了夜市雏形。《周礼·地官·司市》记载了西周“夕市”的热闹场景:“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及至唐代,长安人夜半至鸡鸣时段会在“鬼市”进行交易。后来,夜市在城乡形成固定消费场所,“灯式广告”盛行。直至宋代,夜市才拥有“合法地位”。
夜市自然少不了幸福感“爆棚”的烧烤。州桥夜市当街叫卖“旋炙猪皮肉”,带皮猪肉的油脂在炭火上滋滋作响,肉酥皮脆,现烤现切,是古代“夜间经济”一抹独特的亮色。(《甘肃农民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