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2-23
耳挖勺是一种掏耳垢用的小工具,又称“耳挖子”。
耳挖勺何时出现的?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文物来看,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人们已用耳挖勺了。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于1976年,是迄今唯一一座未被盗掘、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极为丰富,共有1928件,其中就有两枚耳挖勺。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著的《殷墟妇好墓》记载,两枚耳挖勺均为玉质,上端是鱼形,一大一小。大的长10.5厘米,厚0.4厘米,勺孔径0.4厘米、深0.2厘米。整个鱼身细长,头向上,小口,眼为圆孔,腮、背鳍、胸、腹鳍均较清晰,无尾。体下端收作短柄,柄末端刻出圆形小勺孔,颇为精巧。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从耳挖勺的发现可知,当时贵族的耳挖勺多用玉来制作。在1974年发掘的雍城“公秦大墓”中,也出土了一枚玉石制耳挖勺。
再早前的耳挖勺常用兽骨制作,但后世多用竹、木、金属制作,其中以金属最多。金属也分金、银、铜、铁等,最上档次的是金耳挖勺。明清时,民间多用银制作耳挖勺,人们将当时耳挖勺、牙签、镊子等三种随身佩挂的小用具称作“银三样”,就是这个原因。 (《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