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2-2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陈子昂一生最有名的诗,也是他的标签、他的心声,他灵魂的蜜意与隐忧,堪称千古绝唱。重要的是,这首诗不是文案策划出来的,也不是遣词造句出来的,而是面对秋水长天,吊古伤今,油然而生,有感而发。夕阳残照,落木萧萧,一肚子孤愤的诗人,站在高高的台上,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自然万象、天地宇宙久远宏大,而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脆弱,渺小如沧海一粟;身为男儿却不能建功立业,腹有诗书却报国无门,这种不可名状的孤独之感,说与谁听?又有谁懂?热血总是逆流而上。这首诗表面上大气磅礴、苍郁豪迈,但内中所蕴含的忧郁、怅惘、失落,乃至悲凉,联系到诗人七尺昂藏、一身学识,却孤舟漂泊、有志难酬,风雨牢愁无着处、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潸然泪下呢!陈子昂自己也不觉得这是诗,而是从心底流泻的歌、从骨子里喷射的孤愤,如屈子行吟汨水、抱石投江前的仰天长叹,亦如曹操横槊赋诗、登楼作赋时的沧海一声笑;这首歌伴随着幽州台上的山风,一泻千里,如震海潮声,如插天剑气,显得悲怆激烈、惊天动地。我觉得这就是呐喊,亦悲亦欣,不管不顾,毫无雕琢和修饰,没有伴奏与和声,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撕心裂肺,荡气回肠,一下就响彻了千年!
陈子昂快意恩仇地喊完这首诗,一辈子也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仿佛都在诗中可见。但正是在这种环境际遇的观照中,更显得这首诗意境和生命力的伟大。李泽厚先生从《登幽州台歌》中看出陈子昂内心那种“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在他看来,“孤独”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人需要“孤独”,人离不开孤独,独处时自我的“真实”能还给我们精神的自由。 (《北方新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