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2-23
近日,以民族音乐语言讲述关公故事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关公颂》,先后亮相国家大剧院和山西大剧院,让许多人又想起了关公文化中的诚信,想起诚信与运城难以割裂的密切联系。回望河东五千年文明历史,诚信精神一路走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秦建华
▲12月21日晚,大型民族交响乐《关公颂》亮相山西大剧院。 记者 金玉敏 摄
虞舜——诚信思想的始创者
《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而明德则以修身为先,修身又以正心为前提。据《尚书·大禹谟》记载,舜帝不仅把帝位让给了大禹,还把治国理政的“十六字心传”授予了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简言之,“人心”与“道心”的差别主要就是“私”与“公”的差别,也是“正”与“邪”的差别,修身正心,就是要让“道心常为之主”,让“人心听命于道心”。
在“十六字心传”中,虞舜在中华文明史上首先提出了“诚信”之思想。“允执厥中”之“允”,《说文》的解释是:“允,信也。”《辞海》的解释是:“应许、公平、诚信。”《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有多种,包括“诚信、公平、答应”等。在“诚信”含义的例句引用中,《汉语大字典》引用了《尚书·舜典》的一句话:“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辞海》则在“允执其中”的条目中直接引用了“允执厥中”。当然,“允执其中”与“允执厥中”虽有一字之差,但其含义完全一致,前者是尧传给舜的“四字心传”,到了舜传给禹时,则扩展为“十六字心传”。舜的扩展,重点是强调了“心”的作用,强调要保持“道心”的精纯和“道心”守护上的专一;而“精”与“一”的结合,就是正心诚意,二者的统一凝聚在“允”字上,亦即诚信之上。
在“祖述尧舜”的儒家经典中,最早对“诚”进行论述的是《孟子》。《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孟子看来,“诚”是自然(天道)和人类社会(人道)的最高道德准则。其后的《荀子》认为“诚”既是养心修身的根本原则,也是大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荀子·不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夫此有常以至诚者也。”
《孟子》之前的《论语》,虽然没有提到“诚”,但多处提到了“信”,这说明孔子是很重视“信”的。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在曾子的“三省”中,也有一条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由此可见,“言而有信”是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所以孔子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这是强调在待人接物中要言行一致,心口如一,绝不能欺骗人。
不欺人是诚信的第一要义。欺人者在欺骗人的同时,往往也是在自我欺骗。所以诚信的要义除了“不欺人”之外,也包含有“不自欺”的意思。
猗顿——诚信思想的接力者
盐商猗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人之一,以至于后来从盐商起家的晋商,发展成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无不传承着盐商“诚实守信、重义轻利、俭约克己”的经营理念。
无疑,猗顿是盐商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猗顿用盬盐起,而邯郸郭纵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的记载。猗顿长途运盐、售盐,东向齐鲁,西向秦界,“十年之间,其息不可及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太史公称赞道:“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谓乎?”猗顿的名字也作为“猗氏”一个县名镌刻历史得以流传(今临猗县由原临晋与猗氏合并而成)。明清时期,运城盐商将“用盬盐起”而成为巨商富贾的猗顿,视为商业鼻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和道光十七年(1837),当地商人对猗顿墓冢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募捐重修,前来凭吊的商贾明贤不计其数。
猗顿祖居鲁国(今山东)肥城,为耕读世家。他因在猗地落户、致富,殁后又埋葬在猗地,故称猗顿。猗顿年幼时,家境贫寒,过着“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苦难生活。正当猗顿贫困潦倒之际,听到“三掷千金”的陶朱公大名,他决心向这位仗义疏财的商贾巨富请教致富门路。
陶朱公早闻郇瑕之地,地沃饶而近盬,是可居之地,故巨富之后,隐居来到古郇。据说,陶朱公当年就隐居在孝义村(今临猗太范村),如今太范村范家巷大门上“陶朱故里”巨幅匾额尚在。他死后葬在陶村(今盐湖区陶村镇),今陶村镇陶家巷前有一座坟墓,立有石碑,上写“越名臣陶朱公大夫之墓”的字样。陶朱公看到河东大地荒原沃野、平坦无际、气候温和,草茂水聚集,又有盐池之利,不由感叹:真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天赐宝地。
陶朱公向猗顿传授了致富经验,并根据河东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传授其八字真经——“了欲速富,当畜五牛字”(牛字,雌性的牲畜),即你想很快致富,那就是畜养五种(牛、马、猪、羊、鸡)母畜。猗顿听后茅塞顿开,连声称赞,依照陶朱公的指点,步入了他艰苦创业的生涯。
当畜牧业得到壮大,农耕恢复,有了雄厚的资本时,猗顿又谋划着制盐、贩盐,大搞长途运输事业。
池盐晒出来,如何运出去?猗顿经勘察后,开辟了两个运输主线。一是组织人力在中条山开辟出一条运输出路,使畜驮车载池盐,从山的北脚下运往山南,销往齐、晋、豫各地;二是修筑了一条由禹都经过郇、向西经黄河渡口的百余里长盐运古道,也称“盐车路”“官道”,将盐池运过黄河,去往秦蜀各地,并通过秦界通向西域,以至伊朗、阿富汗等地。他首开“国际贸易”先河,是中国古代商业鼻祖。
由于猗顿晒盐、制盐、贩盐诚信至上,遂取得巨大成就,可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因此,运城盐池也称作“猗氏盐池”。《左传》记载:“鲁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民乐,不可失也。”且有联为证:
诚信奉献正气参天地;济贫扶困丹心贯古今。
关公——诚信思想的践行者
生于河东解梁今运城的关公,作为三国群雄争霸时代叱咤风云的战将,生前为将为侯,死后被封王封君、称圣称帝,以致“庙食盈寰中,姓名走妇孺”。千余年来,其为历代统治者和普通民众敬仰,为儒、释、道三教共崇共尊。从泱泱神州到五洲大地,中外同供同奉,关公成为世人尊崇的偶像,形成了内涵丰赡、覆盖面极广的关公文化现象。
历稽二十四史载籍,中华名将如云,不胜枚举。然则,何以唯独关公被史家公布为“古今名将第一人”,为世人“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以致“显当时而且神后世,耀光炳灵,赫著千载”?
诚信,无疑是关公文化的核心。守信用、重然诺,这是关公的重要品质。关公与刘备一日结义,终身恪守,无论环境如何艰险,诱惑多么强大,从未动摇。关公在曹营虽受厚恩,然“常怀去心”,曹操感到不理解,派张辽去探问。关公则明确回答,他曾与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对于曹操的恩义,他则“要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去耳”,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在解白马之围后,他毅然决然离曹而去,五关六将也难以将其阻挡。
在辞曹书信中,关公曾许下诺言:“尚有余恩未报,俟他日以死答之。”《关帝圣迹图志·圣帝文辞》中的“帝归先主谢曹书”云:“他日幸以旗鼓相当,退君三舍,意亦如重耳之报秦穆者乎。”
又云:“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上,普照万方;心在人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羽昔投诚之日,有言曰,主亡则死,主存则归。新受明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今主臣得会,觅迹求功,斩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丞相之恩,满有所报。其留所赐之物,尽在府库封缄。”
关公这些关于信义的表白及郑重许诺,字字真诚,掷地有声。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关公果然宁愿违反军令状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也要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在三国人物中,关公可以说是“信义卓著”的名将,作为关公敌对势力的曹操,对其信义也是深信不疑。当关公降曹时要曹退兵,别人怕其中有诈,曹操却坚信关公“必不失信”。如果说关公的义,到了超越敌我的程度,那么关公的信,同样超越了敌我。
纵观关公的生平活动,诚信是其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关公已成为诚信的化身。换言之,诚信精神,是关公文化中闪光的亮点,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和推崇,有着永恒的生命力。
诚信——河东人久远的基因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滋养,那么,关公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无论怎样的政治原因和地域原因,都是动摇不了的、取消不了的。人们崇拜关公,主要是敬佩他的道德人格、他的伦理品质。他的诚信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他的仁勇品质,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集中体现。他所坚持和践行的春秋大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遗传基因。
崇拜关公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心路历程的见证。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在华人世界的人群中,这是大家共有的文化向往,是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知,是所有中国人民和所有华裔一致的民间意识形态。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弘扬关公文化正逢其时。这也是运城奉献的《关公颂》能登上国家大剧院和山西大剧院的原因。因为关公的诚信精神,是立国之本、和谐之本;立业之本、经营之本;立身之本、做人之本。
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普遍价值,诚信一方面要求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另一方面又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准绳,是公民的一种道德品行,在公民个人道德品行的养成及其人生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关公文化的核心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因为,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纵览当代河东大地,诚信的人与事不胜枚举,诚信已然成为河东人的道德基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