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把民心汇聚在田野上

——万荣县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侧记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2-23

■本报记者 张君蓉 通讯员 贾蓉娜

永利村的“侃台”,现已成为该村乡风文明的传播地。(资料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万荣县多措并举,不断探索,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星级文明户+大礼堂+新乡贤”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弘扬主旋律 倡扬新风气

寒风凛冽,万荣县南张乡东苏冯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却春意融融。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100多名志愿者正在热烈地讨论着春节慰问老人一事。

东苏冯村有4支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在党员的带领下全方位为村民提供服务。村党支部书记陈水朝告诉记者,当初村里发放红马甲时,200件马甲被一抢而空,村民们觉得能成为一名志愿者,为村里做事非常自豪,人人抢着当志愿者。“每一次村里唱大戏,或是大型活动最后清场时,无论是否在现场,一个广播,志愿者全部到场。20分钟之内,3000多把凳子椅子全部清空,广场无一块垃圾,无一片纸屑,这就是志愿者的力量。”

不仅仅是东苏冯村,志愿者的身影遍布万荣县各个角落。从抗击疫情到重点项目建设,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到“爱国卫生运动季”活动……在后土大地,总有一群人活跃在“攻城拔寨”的第一线,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的红色马甲是他们的鲜明标志,也是万荣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他们年龄不同、岗位不同、身份不同,但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扮靓了万荣大地。

万荣县以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建设为依托,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格局,形成了“1+15”和“10+N”的志愿服务体系。“1+15”,即1支志愿服务总队、15支志愿服务大队;“10+N”,即10支特色志愿服务中队、N支志愿服务小分队。截至目前,全县吸纳志愿者69514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次。

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尉艳梅说,组织体系完备后,彻底改变了原来文明实践活动松散、无组织的状态。大家融入这个大家庭中,活动有了场所,干事有了方向,目标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也更强了。

星级文明户评选

榜样带动 全面开花

秦村是万荣县光华乡一个沿黄村庄,全村1280多口人,有2万亩黄河滩地,以前因滩地承包、村民建房等经常发生纠纷。依托星级文明户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秦村人摸索出一个可行的方法。在村里的主街道上展示建房管理制度、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制度、红白理事章程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规章制度。每个制度还配有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比如,建房管理制度这样写道:“农家百年计,房屋是大事,守得规矩建,和谐清风远。”刻板的制度换成朗朗上口的通俗语言表达,更易于群众接受和理解。

“把村里的重要管理制度全部在大巷公开公示,然后在‘五星级文明户’创评中,对照这些制度章程列出具体的评比内容,让村民代表给每户打分评星,既增强了群众的荣誉感,又促进了村级事务管理,很管用。”秦村党支部书记蒋中才说。在创评中,秦村对照这些社会治理制度的落实,细化标准,组织村民代表在村里“百姓议事厅”公开打分评星。目前,全村共评出“五星级文明户”12户、“四星级文明户”86户。

在万荣县,如今一大批村都像秦村这样,把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制度都公开到了墙上,然后又把这些制度实实在在落实到了村民手中的“评星”票上,使创评工作既有温度,更有力度。“社会治理这个难题通过星级创评得到有效解决,村民自己的事情还得依靠自己来解决,由内而外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光华乡党委书记李湘军说。

郭登云是万荣县西村乡永利村的贫困户,在村里评星中,光荣地被评为“五星级文明户”。见到记者,他高兴地说:“咱可不能对不起那五颗星,以后可要好好干哩。”因为长期治疗心脏病,皇甫乡灵池村62岁的董钧炎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被评为“五星级文明户”后,他利用多年管理果树的专长,承包了8亩果树,通过改良品种和间伐,效益大大提升,成为本村有名的“勤劳致富星”。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只有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才能真正发挥出润物无声的强大作用。”万荣县委书记杜中伟说。

今年以来,万荣县把星级文明户创评与德孝建设、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等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由点及面,全面铺开。“五星级文明户”犹如一颗颗星星闪耀在后土大地,引领着该县乡风文明绚丽绽放。

“一约五会”

破除陋习 淳化民风

推进乡风文明,需要有立有破。一方面,需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应该摒弃愚昧的陈规旧俗。万荣县的红白理事会等“一约五会”就是扫除陋习的“排头兵”。

中国人办事讲究个面子。“家庭富裕的‘挣个脸面’,家庭困难的也‘打肿脸充胖子’。”万荣县贾村乡大甲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李文清说,尽管大家对这种陋习都很反感,但碍于情面,却没有人去抵制,轮到自家办事,也是随大流。

破除陋习,万荣县不单单靠严管。为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办事,很多村子都建起了红白事场所,提供给村民免费使用。这样通过“严管”一边压着村民不要铺张浪费,一边通过“服务”帮助村民降低支出。既让村民们办好红白事,又切实减轻了经济负担,从而实现“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的效果,推动乡风文明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万荣县以党组织为主导,以“100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推动“一约五会”全覆盖(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乡贤理事会),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协商活动,引导群众通过自治组织有序表达诉求、解决纠纷、调节利益关系。

西村乡永利村是一个贫困村。在村委会主任王靖博大刀阔斧地改革下,村里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制定红白事“过事先申报、事中全监督,不超60桌、节俭为根本”的原则,在村文化礼堂统一提供场地,制定了“便餐6个菜、正餐12个菜、不散整盒烟”的具体标准,减轻群众负担。

王靖博说:“自从村里的大礼堂建好后,村民们办事能省下近一半的钱。”

随着全县“一约五会”制度的不断健全,在破除乡村社会陋习、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引领社会新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村民的正能量多了,乡村的负面事情少了,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

培育乡贤

情系桑梓 汇聚能人

万荣县荣河镇在外乡贤薛强胜开办茂发谷物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8000亩水稻,总产量超过了1250万公斤,总收入3500万元,成为该县今年现代农业的一大亮点。

南张乡乡贤薛秀娟让万荣1000多名优秀的家政人员在北京有了新的就业岗位。

如今,在万荣县,像薛强胜和薛秀娟一样的新乡贤还有很多。万荣县积极探索“乡贤+社会治理”“乡贤+公益助善”“乡贤+产业发展”等模式,开展“寻乡贤、评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建成了9个乡镇14个村“新乡贤”公益互助会示范点,启动实施27个新乡贤产业、文化、生态等项目,完成投资2552万元。新乡贤逐步成为规范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万荣县共注册新乡贤公益互助会12个,吸引在外乡贤回乡创业600余人,建成规模以上企业11个,推动香菇大棚、古建、生态文化园、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多领域产业蓬勃发展。

新乡贤发挥作用,助推万荣乡村振兴,还体现在乡风文明等“无形”的战线上。皇甫乡灵池村的董宏迪、董宏鼎两兄弟长年在县城居住,属于本土乡贤。他们得知村里需要进行基础建设,主动找到村委会把自己位于村中心的老宅以每年1200元租给村集体,然后将租金无偿捐赠给新乡贤互助会。如今,两座老宅被村里改造成了村史馆和新乡贤馆,向村民和外界展示灵池上百年的历史传承和乡贤故事,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村委会主任杨自宁说:“灵池村‘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接受全市观摩,和新乡贤作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西村乡永利村的王靖博,在临汾开了好几家大饭店。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由于人气高、能力出众,王靖博竞选上了村干部,成为永利村的当家人。村里人谁也没想到,短短三年时间,这个寡言的汉子便将曾经贫穷落后的永利村旧貌换新颜,来了个大翻身!贫困村成了全县首屈一指的“文化名村”。

在万荣,像王靖博一样,从商人转型到基层干部,从商场转战到农村发展主战场上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外创业成功,有头脑、有胆识,回乡进村“两委”班子后敢想敢干,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使“两委”班子力量更加凝聚,战斗力更为强大。

近年来,万荣县吸引上百名在外乡贤通过换届选举回村担任“两委”主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他们就像是一根根纽带,一头连着浓浓的故土,一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使命,成为这片故土最忠诚的守护者。

后土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在外乡贤回乡创业。新乡贤已经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