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视觉>

白沙河上的青铜雕塑文化长廊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公司主导组织实施的夏县白沙河青铜雕塑文化长廊释义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2-02

夏县白沙河城区段生态蓄水与环境修复工程项目,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战略思维的具体行动,是夏县重点工程,也是惠民工程、生态幸福工程。

为了做好生态和文化这篇大文章,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和宝贵的文化财富,夏县县委、县政府利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著名雕塑企业——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公司在夏县本地的优势,委托该公司主导组织实施白沙河生态蓄水与环境修复工程中的雕塑文化项目。

为了将这一项目做成国内一流的高标准项目,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公司联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先后3次进行现场勘察,两次组织当地10余位文化专家进行讨论、梳理夏县历史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策划出《夏县白沙河流域雕塑艺术方案》初稿,先后4次向夏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方案并征求意见,对方案进行了9次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定稿。同时,运用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公司多年来与国内外上千位雕塑家良好合作的资源,根据每尊雕塑的特点,邀请了国内20位著名雕塑家,每人分别创作一组雕塑,保持高艺术水准。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公司精心组织,运用3D科技、智能制造等技术以高品质制作安装雕塑并如期完成。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22组36件具有夏县独特文化特色雕塑精品“如花如果”镶嵌在长达数公里的白沙河两旁。自8月份第一尊雕塑落成以后,每天游人如织,无数孩子们在大人们的陪伴下品读着每尊雕塑的说明牌,听大人讲雕塑所述的故事。嫘祖养蚕、大禹治水、巫贤父子治邦、介子推忠孝节义、李悝变法、福星阳城为民请命、司马光圆木警枕、廉洁奉公等先贤故事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这22组雕塑是夏县历史文化的浓缩,将白沙河的生态、山、水、树、花、草、景融为一体,成为了夏县县城的文化会客厅,是欣赏当代雕塑艺术的文化驿站,是当代留给后人的一笔文化财富。

2020年11月12日,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莅临白沙河调研,对夏县白沙河将生态环境与雕塑艺术结合彰显“游山西,读历史”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雕塑说明:

•西阴遗址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西北部灰土岭上,是华夏蚕桑文化和史前文明的发源地,是新石器时代(前10000年—前2000年)早期文化遗址。

•1926年10月,中国考古学之父、清华大学李济博士在西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开启了国人主持田野考古发掘的先河,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西阴遗址出土的“半颗人工切割的蚕茧标本”,被公认为中国丝绸纺织史上的重要实物力证。“西阴文化”更是以其绚丽多姿的彩绘花纹为标志,成为华夏史前文明的源头。

•1996年11月20日,西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雕塑说明:

嫘祖,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中华民族伟大母亲,也是蚕桑文化和丝绸文明的发明创造者,开启了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生活,被后世尊为“人文女祖”。

◆雕塑说明:

1926年10月,中国考古学之父、清华大学李济博士在主持夏县西阴村史前人类遗址(距今5500多年)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半颗人工切割过的丝质茧壳,长1.36厘米,宽1.04厘米,在中外考古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重大发现成为人工养蚕、丝绸起源的重要实物力证。半颗蚕茧标本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我国南方等地出口的丝绸,仍标注着“西阴”牌商标。

该雕塑用三维科技将半颗蚕茧文物放大100倍,即长1.36米,宽1.04米,青铜铸造立于此。

◆雕塑说明: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袁珂案《路史·后纪五》:黄帝之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史记·封禅书》: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刘恕《通鉴外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李贤注《汉日仪》: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

•北齐始祀黄帝元妃嫘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

•唐·赵蕤《嫘祖圣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雕塑说明:

禹,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黄帝玄孙,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建立夏朝。大禹治水13年,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栉风沐雨;其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创意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中心

◆雕塑说明:

《史记·封禅书》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大禹“窥天机而天下分九州,集鬼神之力而铸九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分别为冀州鼎、兖州鼎、青川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乃镇国之宝。

◆雕塑说明:

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其妻涂山氏思夫心切,每日怀抱儿子夏启于夏县禹王青台上望夫归来,禹王青台(现存禹王城遗址,即古安邑,位于夏县西北7.5公里处,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望夫台”。《史记·夏本纪》载:“予娶涂山”“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入”。

本雕塑与隔河对岸的大禹治水雕塑,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大禹治水图。

◆雕塑说明:

据载,二十四节气最早来自于大禹用的一砣宝石,一年变化二十四次颜色,掌握一年二十四个节令变化。有《二十四节气歌》流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度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雕塑中间为石雕“二十四节气黄道图”,周围一圈为二十四节气铜雕地铺。

◆雕塑说明:

巫咸,辅佐商王太戊帝,整饬政事,治国有成,期间商朝走向中兴;相传其发明了鼓,并善于占星术,被视为中国最早天文学家。巫贤,辅佐商王祖乙帝,功高德重、寿享期颐(百岁);其制定了中国首个《万年历》,留下了《巫咸历谱歌》:“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其父子两代相国,史称“一门双相”,卒后长眠于瑶台山麓。故瑶台山又名“巫咸山”,被公认为中国“巫文化”的根祖圣地。

◆雕塑说明:

李悝,(又名李克,前455-前395年)战国时法家,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使魏国成为我国初期强国之一,并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司马迁评价:“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雕塑说明: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春秋时期,夏县裴介村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逝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下令介子推被焚的3月5日为全国火禁日,由此产生了“寒食节”。

◆雕塑说明:

①忠:割股奉君 春秋时晋国内乱,重耳出亡时,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在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在重耳落难的19年中,介子推始终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②孝:背母上山 介子推离开主公不受禄,他的母亲对他的德性非常赞同,遂随他隐居山中。介子推背着母亲隐入绵山,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

③节:功不言禄 介子推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他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不必要行赏。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④义:抱树而死 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求贤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介子推不惜以“重于泰山”之死为谏言:“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雕塑说明:

卫夫人,(272年-349年)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河东安邑人(今夏县尉郭乡苏庄村),东晋著名女书法家、河东“卫门书派”代表人物、“书圣”王羲之的姨母兼书法启蒙老师,被誉为“女中笔仙”。卫夫人在其夫去世后,携子居京都建康(今南京市)乌衣巷王家,教少儿们练习书法。其子李充《嘲友人》诗中“燕婉历年岁,和乐如瑟琴”,记载了与王羲之幼时在乌衣巷读书习字游戏玩耍的美好回忆。后因李充任剡县令(今浙江嵊州市),卫夫人结庐而隐于该县独秀山。时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任上的王羲之常来探望姨母。卫夫人逝后葬于独秀山西麓,在京都建康任上的王羲之闻讯后写下著名的《姨母贴》表达了深切哀痛之情。卫夫人书艺深得家学,师承钟繇,熔卫、钟于一体,后人誉为“簮花小楷”。其所著《笔阵图》更是成为后世书法典范。

◆雕塑说明:

阳城,字亢宗,唐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庙前镇北吴村)人,进士及第后隐居中条山,教授为业,远近闻名。唐德宗时任道州刺史,在道州励精图治,关心民情,实行节俭,赏罚分明,废除朝贡侏儒弊政,道州人感激不尽,认为阳城就是福星。大诗人白居易将阳城此举写入《道州民》一诗中,阳城也因此声名远播,民间以“福禄寿”三星年画挂于家中,其中福星即为阳城。


◆策划、创意: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公司 卫恩科

◆雕塑说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镌刻着一个国家的精神基因,是人类探知世界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中华民族是一个珍视历史、善于反思的伟大民族,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乐而不忘忧,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舒展着巨大的精神羽翼,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坚毅前行、开创未来。

铜雕地铺复原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一页手稿,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司马光《资治通鉴》原貌,似船似叶的不锈钢作品上镌刻着警世名言,又可以让人们在大自然中映照出自我形象,以史为鉴。

◆雕塑说明: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王庙。童年的“司马光砸缸”故事家喻户晓,所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彪炳千秋。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堪称后世典范。夏县峨嵋岭上建有“司马温公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雕塑说明: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宋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书名系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始道”而钦赐此名。

千百年来,历代的《资治通鉴》版本众多,这里分别展示了宋代宋本、元代刻本、明代刻本、清代刻本、民国刊本、上世纪1956年现代刊本、本世纪刊本及日本国译本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版本。每个版本背面为著名史学家、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孔繁敏专门为本雕塑撰写的版本详解,以期让大家更多了解《资治通鉴》历代版本。

本组雕塑石雕基座高19厘米,象征《资治通鉴》历时19年完成。

青铜铸造的历代版本高275厘米,加上石雕基座总高294厘米,象征《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

◆雕塑说明牌文字(分四组):

①勤·圆木警枕、勤学不辍

铭文: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

公一室萧然,图书盈几,竟日静坐,泊如也。

又以圆木为警枕,少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②德·德化一方、流芳于世

铭文《宋史·司马光传》:

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画像以祀,饮食必祝。

③诚·诚信卖马、据实相告

铭文:宋·朱彧《萍州可谈》:

温公闲居西京,一日令老兵卖所乘马,语云:“此马夏月有肺病,若售者先语之。

④廉·清廉守节、质田葬妻

铭文: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不事生产,买第洛中,仅庇风雨。有田三顷,丧其夫人,质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雕塑说明:

王翰,夏县元末明初诗人,曾任翰林编修,隐居中条山,写下著名的“夏县八景”诗流传于世,分别为:“瑶台月夜”“柏塔秋风”“禹城朝雨”“建寺晚钟”“秦楼夕照”“巫谷晚晴”“条山积雪”“涑水横桥”。夏县八景诗雕塑,采用传统的窗棂式造型。

•瑶台月夜

一迳穿云小洞天,梗楠千尺宿风烟,

清溪遶屋归来晚,月满瑶台秋满天。

•柏塔秋风

一塔崔巍驾碧空,森森翠柏起秋风,

云深宝殿无人到,咫尺仙居未许通。

•禹城朝雨

一天疎雨乱山低,谁唤扁舟过小溪,

何处锵锵響瓊主,飞泉只在禹城西。

•建寺晚钟

梵宇峯头锁暮烟,寒钟初动月娟娟,

衲僧讲罢归来晚,一百八声霜满天。

•秦楼夕照

楼阁参差倚翠微,赛驴驮醉抱琴归,

清高自得林泉趣,千朵芙蓉照夕晖。

•巫谷晚晴

秋雨初收巫谷春,骞驴何处去寻真,

白云东望瑶台近,千树碧桃和露新。

•条山积雪

踏遍溪桥不见梅,高吟天地静无埃,

举鞭可是瑶台路,自怪曾骑白凤来。

•涑水横桥

涑水西风晓雨收,马蹄蹀躞过溪头,

扁舟谁唱江南曲,雁落平沙烟水秋。

◆雕塑说明:

嘉康杰,(1890年-1939年),又名寄尘,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早年曾两度留学日本,参加过辛亥革命、反袁斗争和五四爱国运动。19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刘少奇赞其为河东“群众领袖”。1939年11月18日,他在夏县泗交镇武家坪附近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牺牲,时年49岁。1952年5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为纪念嘉康杰这位晋南地区早期共产党人、杰出革命家和教育家,将“山西省运城中学”更名为“山西省康杰中学”。同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革命军人牺牲家属纪念证》上署名题写:“嘉康杰同志在革命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青铜雕塑高4.9米,象征嘉康杰49年人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雕塑基座高1.89米,寓意嘉康杰生于1890年。

◆雕塑说明:

幸福是阳光沐浴,是心灵相通,是憨态可掬,是亲情融融。爱在左,情在右,锦绣两岸,欢歌汇成幸福的河。


◆雕塑说明: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改革开放的大船领航时代、乘风破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夏都儿女,忠心向党、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奋发图强,致力建设崇德尚文、山川秀美、开放包容、宜居宜业、人民幸福的新家园。

◆雕塑说明:

全面梳理了自夏代以来各个朝代夏县的历史变迁,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全面了解夏县历史文化。

夏代,夏县始称安邑;夏禹分中国为九州,安邑属冀州,为侯国地;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

商代,商袭夏制。

周代,周属晋国地,周武王封姬于此。

战国,战国时期称安邑;韩、赵、魏三分晋地后,魏斯治魏,都安邑。

秦代,秦称安邑县,属河东郡,为郡治所在地。

汉代,汉设安邑县,县治在今禹王城。

三国,三国(魏)、晋,因袭旧制,称安邑县。

北魏,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428年),分为南北两县;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北安邑县治所东迁,并改名夏县,属河北郡。

北周,北周改属安邑郡,郡治在今禹王城。

隋代,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州;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州,县隶河东郡。

唐代,唐废河东郡改虞州县属;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属绛州;武周大足元年(701年)改属陕州,不久复属绛州;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更名虞邑;乾元二年(759年)复属陕州。

宋代,宋属陕州。

金代,金属解州。

元代,元仍袭旧制。

明代,明属平阳府解州。

清代,清属直隶解州。

民国,民国初,废解州,属河东道;1930年撤销道建制,直属山西省;1937年属运城第七行政区;1942年成立夏县抗日民主县政府;1943年年底,夏县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划为稷麓抗日民主县政府;1944年春,在中条山南河村成立康杰抗日民主县政府(简称康杰县);姚暹渠以南划为安夏办事处,翌年冬撤销康杰县、安夏办事处;1946年撤销稷麓县恢复原建置,属太岳行政区第三专署管辖。

解放,1947年7月14日夏县解放,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1948年12月改属晋绥边区吕梁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夏属运城专区,同年6月属晋南专区;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署;1958年10月,夏县、闻喜及绛县大部分地区合并为闻喜县,县治设在闻喜县城;1961年5月复置夏县;1970年5月21日属运城行署;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建市,夏县属运城市。

摄影:王琦 杜东明 赵州平 周江 徐为远 丁毅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