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全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一▪战略篇

奋楫扬帆“水时代”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1-23

“退盐还湖”“还湖于民”——今年9月底,运城盐湖全面停止工业生产。随着山体、林湖治理等生态修复的相继实施,这个已有4600多年开采历史的硫酸钠型内陆盐湖,将逐渐恢复“湖”的本来面貌,还运城人民万顷碧波。

不仅如此,已分别完成投资18.2亿元、5.67亿元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以及规划投资101.2亿元的中心城区水系治理工程……遍地开花的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如火如荼,令人应接不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如今,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居于黄土高坡、历来为水所困的古老河东,正抢抓建设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宝贵机遇,奋楫扬帆绿水青山的“水时代”。

靶向施策,久久为功,求解“水之困”

缺水,是运城生态文明最大的短板。全市区域内的76条河大部分都是季节性河流,下雨才有水,旱季基本断流。

境内最大的河流——汾河,每年的枯水季仅有十多个流量,几乎每年都有1个多月的断流期。

流经6个县(市、区)的涑水河,从临猗县城以上120多公里河道都是干的,下游则是沿途污水厂排出来的城市中水。

不仅地表水不丰,就是地下水也不容乐观。在不考虑取用黄河水的情况下,全市水资源总量有13.3亿立方米,可用的水资源只有8.6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全市537万人,人均水资源247立方米,不及全国人均水资源的八分之一、联合国确定的人均水资源量贫水线的七分之一,也远低于人均318立方米的全省水平。

“按照联合国有关标准,我市属于极度贫水地区,有道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俊武说,“这种情况,在‘十三五’期间虽然有所改变,但是还未从根本上扭转。”

水生态的另一道难题,是水体污染。

拿中心城区而言,西污水厂日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东污水厂是8万立方米,实际上平均每天排放城市中水12万立方米。这些中水无法充分实现再利用,存在二次污染隐患。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不能并网运行,中心城区东西两座污水处理厂遥遥相望、各自为战,污水处理能力未能最大化发挥:东污水厂设计日处理能力是8万立方米,但入厂污水仅3.5万立方米,常常“吃不饱”;西污水厂设计能力是10万立方米,日接受污水却常达12万立方米,有些“吃不消”。

“水缺、水脏,是我们最大的短板,也是我们当前和‘十四五’水生态修复保护的重心所在。”王俊武说。

问题导向,靶向施策,求解“水之困”。

针对缺水的问题,我市的对策是:“用好黄河水,严控地下水,留足生态水。”在关井压采1.64亿立方米、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重点争取黄河水的利用指标。

根据长远规划,到2030年,全市年总用水量控制指标为20.83亿立方米。目前,国家黄委批准我市年利用黄河水13.28亿立方米,全市实际利用黄河水7亿立方米,其余6亿立方米将用于小浪底工程和禹门口东扩工程。

“国家黄委每年分给全省的取水总量是28亿立方米,我市目前占了近一半。”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靳虎刚说,“根据市委书记丁小强指示,要将全市黄河水利用指标争取到每年15亿立方米,这一目标实现后,每年将有3亿多立方米水,留给生态用水。”

针对“水脏”的问题,我市的对策是“控污”。

一方面,是要早日修通干河河道,从源头上做好截污纳管,对污水应收尽收。规划中的干河河道全长6公里,北起尊村引黄渠,南到站北调节池,然后往西拐往圣惠路,通过泵站提到姚暹渠,汛期承担排洪功能,非汛期就是城市景观。

另一方面,是着力做好“河湖连通”。目前,我市正在鸭子池建设湿地公园,城市中水和雨水在这里进行植物净化后,水质可以达到四类水,再通过15万吨日抽水量的水泵,将其抽送到八一水库、安邑水库、姚暹渠等,有效改善水质。与此同时,按照市委书记丁小强提出的“河湖连通,十湖共治”理念,根据运城市雨洪排水总体布置及河湖水系现状,完善城区水系规划,把涑水河、姚暹渠等河流与中心城区的“十湖”连通起来,通过大循环改善水质。

“总的来看,我们中心城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自北向南可以自流,自东向西可以自流,具备河湖连通的天然优势。”王俊武说,“通过水泵抽送等适当人为引导,让分散在城区各单元的雨水、城市中水流起来、动起来,可以实现活水绕城、变废为宝。”

闻鸡起舞,乘势而上,发力“水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治山、治水、治气、治城”——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就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以此为背景,按照“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省委适时提出“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任务。其中,太行、吕梁“两山”,均在我市境内经过;“七河”中,我市有汾河、涑水河两条河流。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坚持“五水同治”,就是把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一同治理。

闻鸡起舞,应时而动。2019年12月,市委书记丁小强到任不久,就通过深入调研思考,提出“控污、清淤、添景”思路,强调所有生态的修复和保护的核心,就是要对外界污染控增量、减存量,最终提升区域河流品质。

紧扣省委、省政府《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基础性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意见》以及《运城市2020年水污染治理攻坚方案》,成立了以市长为总指挥的运城市黄河(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指挥部,明确了整治目标和攻坚任务。

今年10月,市委副书记、市长储祥好强调,“要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运城的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立足构建生态修复治理新格局,强化在汾河流域、涑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城市水系建设上的统筹谋划,市政府编制出台《运城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方案》和《汾河流域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分别对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和景观项目作了系统规划,估算总投资121.6亿元;《运城市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于2017年获省政府批复,估算总投资236亿元;《运城市中心城区水系治理规划》针对城区水系建设滞后、排水不畅、积水严重、水体污染等日益突出的问题,系统对中心城区“两河、两渠、十湖”作了规划,以促进水系综合功能的有效发挥,估算总投资101.2亿元。这些规划,坚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视生态修复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力争使我市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扭转。

实干为要,项目为王。我市水务部门牵头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水生态治理的工程项目规划。

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上,结合我市处于汾河最下游的实际,努力破解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围绕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共启动实施项目10项,总投资18.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3亿元。

在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上,完成了入黄口水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3100万元,主要通过人工湿地建设,净化涑水河入黄河水质,改善涑水河入黄口的生态环境。实施涑水河重点段河道治理工程,对绛县陈村峪水库至永济涑水河入伍姓湖141公里进行治理,工程总投资4.9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完成河道治理长度128公里。同时,积极开展涑水河(伍姓湖—入黄口)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工程估算总投资4.7亿元,主要是对涑水河伍姓湖至入黄口40.84公里河道生态综合治理。

在城市水系建设上,谋划尊村引黄五级干渠城区段改造、姚暹渠改造工程、干河修复提升、常硝渠改造工程、官道河、鸭子池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汤里滩整治工程、张良湖整治工程、西塬湖(硝池)及北门滩整治工程等项目,估算总投资101.2亿元。

“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市共谋划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418亿元,占到全市水利总投资的60%以上。《运城市河流湖泊水库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2020—2030)》涉及全市76条河流、12处湖泊、79座水库。”王俊武说,“上世纪80年代,随处可见长流水,包括中条山前面的小河。预计‘十四五’末,河东大地将重现这一山水美景。”

“水时代”令人向往,“水时代”任重道远。“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两山’理论和‘三篇光辉文献’精神,我们就是要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全面构建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为黄河流域(运城段)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水生态支撑。”靳虎刚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