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悠长乡风字间来

——读曹喜庆文学作品选《人间烟火》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1-21

前不久,拿到了报社前辈曹喜庆先生一本新出的文集《人间烟火》。早就知道曹老师是农民出身,30多年前因为小说写得好,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所以上世纪80年代中叶,运城报社面向社会广招英才时,他被招了进来。与曹老师共事期间,并没有多见他的文学作品,倒是见他在信访接待室,迎来送往、调解矛盾、记录情况,忙得不亦乐乎。几年前,曹老师退休后还写过几篇小说,我们编发过,心中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触动。然而,手捧他的《人间烟火》,细读之间,忽然有一种震撼和感动在心中弥漫开来。

曹喜庆老师在城市工作多年,但他身上的乡村气息、稷山方言和特殊的说话节奏,似乎根深蒂固,几十年间也没有多少变化。不过,我敬佩他的诚恳、幽默,还有对于文字的敏感与匠心。当然,从曹老师身上,我时常还能感到一种小小的骄傲。读了他的书后方才明白,他的这一切原来是那样有出处、有理由的。

《人间烟火》厚厚一册,约有二三十万字。最早的一篇文章是1979年的小说《新闻家“尹大妈”》,发表于《山西群众文艺》6月号上,篇幅不短,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几次要为作者的巧妙构思与土味语言击节赞叹。紧随其后的还有好几篇小说,都是上世纪80年代发表在《山西文学》《山西日报》《晋阳文艺》等省级刊物、报纸上的。文章有长有短,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同样构思巧妙、方言俚语、人物鲜活,故事接地气,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如置乡野,巷道人家、村口地头的气氛与风光跃然纸上,让人备感亲切,欲罢不能。

如果说赵树理先生的“山药蛋”小说中有浓浓的乡情、土味、人情、民俗,那么曹喜庆老师则是晋南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又一个多姿多彩的“山药蛋”,他的语言、故事、人物饱含着晋南稷山厚土上的营养,读来让人深受感染。光他用过的乡村谚语,一篇小说中均有数十处之多,诸如:“门里出身,自带三分”“红萝卜调辣面,吃上看不上”“雷达兵的眼睛光往上看”“吃你碗酱水,非还你一碗醋不可”“戴上礼帽明火人,说理不走理的眉眼”等,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让他的小说充满了光彩。我想,任何一名编辑,见到这样充满色彩与味道的作品,都一定会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感觉遇到了一座文学富矿,非刊发不可。

除了富有乡村色彩的语言,曹老师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满哲理。小说读完笑过之后,还需回味一下,噢,这个故事是教人讲诚信,那个故事是劝人尽孝道,另一个故事是警示人不要势利眼,再一个故事原来是讽刺吝啬的人哩。

文以载道,主题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曹老师通过精巧的构思,寓教于乐,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让小说有了深度与厚度。难怪曹老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总是不卑不亢,难怪他处理来访的各色人等总那么胸有成竹,难怪他长得像一位老农民,但总是自信满满。我想,是文学给了他光芒,是文学给了他力量。

从书中可知,曹老师幼年丧母,家境清苦。因为写稿子总在烟盒纸上、旧作业本背面,《北京文学》的编辑曾经在退稿信中委婉地批评过他。成家后,妻子为了支持他写作,剪掉自己的两条大辫子,卖了一块八毛钱,为他买了3本稿纸,让他誊写文章。因为小说写得好,他在30出头时被破格录取到运城报社,成了一名记者、编辑。他对乡村充满了感情,对写作充满了感情,因而他的作品中有温暖,有和善,有慈爱与悲心。我想,这也许是他将作品集取名为《人间烟火》的原因。

人间烟火哺育了他,他将人间烟火中最美的花采撷于心头、笔间,用一本书向这个烟火人间作出特殊的赤诚奉献。(一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