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人类农耕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从这里升起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9-22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由历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

以今运城为主的河东地区正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根源之一,农耕历史悠久,长期作为历代中央政府粮粟和财政收入的主要地区。据考证,这一地区的谷物种植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小麦种植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原始农业夏、商、周时期已具相当规模,战国秦汉时更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资源遗产,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情、提升民生质量,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重要作用,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经济安全稳定增长,同样意义深广。

时值中国农民丰收节首次走出北京,将主场活动设置于华夏农耕文化源头之一的运城举行,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从而将中华优秀农耕文明弘扬好,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好。

为使四方宾朋及广大读者对运城悠久的农耕文化有更为直观和系统的认识,本报特以图鉴的形式,分“传说篇”“考古篇”“文博篇”“民俗篇”“古建篇”等对其加以梳理,敬请关注。受时间及学识限制,所作梳理难免挂一漏万、讹夺衍倒,万望方家包容原宥并不吝指正。

传说篇

黄帝“扫地为坛”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征服东夷、九黎族而载入史册。古河东地带是黄帝成就大业的主要活动地区,据古文献记载,“炎黄大战”和“黄帝战蚩尤”就发生在冀州的涿鹿、阪泉,即今运城盐湖周边。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保存在万荣后土祠内的《历代立庙致祠实迹》碑记载:“轩辕氏祀地祇扫地为坛于脽上。”脽上,就是黄河汾河交汇处南边的一个河中小洲。黄帝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除生殖崇拜、母祖崇拜外,还体现出先民的土地崇拜意识,人们祈祷后土圣母保佑九州之域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世道升平。明成祖朱棣曾派重臣到后土祠取土,在北京建天地坛以祭。后来地坛又建,天地坛遂改称天坛。万荣后土祠因而也被誉为“天坛之源”。

嫘祖养蚕缫丝

神话传说中,嫘祖是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她被祀为“先蚕”圣母。嫘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华,它属于华夏上古文化、根祖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了正妃嫘祖。嫘祖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割树皮、织麻网、剥兽皮,直到发现了能吐丝的蚕并发明了缫丝技术。人类由此开始了植桑养蚕的历史。在河东地区民间,人们皆以今夏县的西阴村为嫘祖故里。而这里正是1926年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发掘出土半枚经人工切割过的蚕茧的地方。这半个小小的蚕茧已被确认为中国丝绸纺织史上最重要的实物证据,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蚕茧加工的国家,从一定程度上也证明千百年来人们所流传的“嫘祖养蚕”故事并非虚妄。

后稷教民稼穑

后稷名弃,相传生于稷山,被尊为稷王(也作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尧舜时,后稷为司农之神。他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被认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相传后稷孩童时就对农作物非常感兴趣,长大后更是常常到田野中研究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凡是适宜种五谷的,春天就去播种(稼),秋天再去收割(穑)。百姓们纷纷效仿他。帝尧听说这件事后,就任命他作了后稷(即农官)。他上任后,积极引导人们适应时令,播种各种农作物,不遗余力,极大地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最后累死在山上。古书《山海经》和《尚书》也记载了这个神话,说后稷从天上拿来百谷的种子播撒人间,结出丰硕的果实,繁荣了农业。“后稷稼穑”的神话寄托了中国古代先民歌颂劳动、创造,向往和平、幸福的理想。

羲和观天制历

羲和何许人也?今之《辞海》、古之《尚书》《史记》,都有记载。依河东民间说法,羲和本是四个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都是上古时代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吏。传说当年尧王派他们四人分别住在东、南、西、北四方,观察星象变化、鸟兽羽毛更换及昼夜长短等物候现象,由此确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时令,指导民众根据物候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羲和观天制历,最早确定了农时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平年和闰年的划分据说也由此而来。所以说,羲氏与和氏兄弟对中国古代历法和农耕文明开创,有着极为巨大的贡献。稷山西社镇东庄村传为“羲和故里”。村北二里许,曾有一座始建于隋、历代皇帝都派官员来祭的羲和神庙,庙后有4座大冢。此羲和庙过去每年有两个庙会,一个是正月十一的“花儿会”,又名“花灯会”,另一个是三月十五的“羲和上庙祭祀大典”。据《稷山县志》载,稷山就是羲和当年观天制历的一个观测点,他们死后也葬于此,“羲陵晚照”为稷山古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多有诗文咏赞。图为东庄村遗存的清代重修羲和庙石碑。

伯益穿地取水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黄帝的五世孙。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在临终时,将天下授于益。后益又让位于启。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之一,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此功见记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而且这项发明就产生在河东这片土地。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又善于出主意、想办法。据说舜在位时,想开辟土地建设村落,伯益用火烧掉一大片山林,赶走野兽,开辟了大块农田。大禹治水的时候,伯益跟着他跋山涉水疏通河道。他时常在河湖附近挖土层,发现了地下水的秘密,发明了凿井技术,利于人们更方便地吃水和浇田。在民间,伯益被尊为“土地爷”享受供奉。传说,他还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在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期。

民俗篇

背冰亮膘

背冰亮膘今仅流行于黄河边上的永济长旺村和芮城匼河村,时间在过年闹社火或农历二月初庙会时。参与者赤裸上身,下着短裤,下河破冰取冰,负于背或悬于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时平安。关于其起源,当地人往往说和清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行动有关。但有文化学者认为,此风俗带有清晰的上古原生态气息,应当源于上古时期特定的农事活动,比如冬浇、春浇等。

摊煎馍

河东诸县都有摊煎馍的习俗。晋南煎饼的主要做法是将白面和水搅成糊状,有的还需添加淀粉、椒叶末等,以文火在平底鏊子上摊烤成薄厚均匀、口感柔韧的圆形面饼。本土摊煎馍主要有两个时段。一个是正月二十三日,为纪念和缅怀女娲补天之功绩,祈求新一年的风调雨顺。另一个是麦收时节,用以款待首次到岳父家参加夏收活动的新女婿。而在垣曲县夏收摊煎馍还被赋予了夏收补仓的寓意。

河东风筝

民间传说中风筝的发明源于虞舜,又说是从先民阻止害鸟田中夺食以藤条、麦草捆扎成人形等造型中受到启发,经不断改进,制造出风筝。人们借助风筝祈丰收、护丰收、庆丰收。今河东风筝已入选“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中国体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扎马嚼

扎马嚼也称扎马角,就是表演者在闹社火时,经过简单的凉水漱口等准备后,将筷子粗的钢钎由口腔刺穿面颊,并保持一定时间。该风俗今仅见于临猗和万荣沿黄河的十多个村庄,源于这一带古老的祈雨传统。这里祈雨方式不似别处那样唯唯诺诺,而是对龙王的震慑或胁迫,极见黄河汉子之刚烈。在当地,参与其中者都被乡民视为勇士而受到尊重。

稷山神兽

稷山神兽实质就是高跷走兽,主要出演人员二人一组,身着草衣,长发披散,面敷油彩,酷似驾驭着高大威猛的上古神兽,进行一系列的临场表演。相传这一民俗启于尧舜时期,滥觞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上古祭祀礼仪。当地农民对神兽充满敬意,又赋予其驱邪避灾的威力和神功。

打铁花

打铁花是流传于晋豫地区非常古老的传统烟花表演,一般用于民间赛社喜庆等场合,通常在夜间进行。这是一门以烧红的铁水为主材的打花艺术。就是用浸湿的柳木勺将熔化的铁水舀起,用击打木勺的方式,产生火花四溅、漫天飞星的别样美丽。这一表演近年得以恢复重现,流行于平陆张店镇一带。

古建篇

万荣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的祠庙。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垛后土庙坐北朝南,南北长66米,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位于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南。据现存残碑记载,该庙创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延祐五年(1318)增建。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主体结构均为元代建筑。

稷益庙位于新绛县阳王镇,始建年代不详,元代有过修缮,是祀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宇,俗称阳王庙。稷益庙壁画在稷益庙正殿东、西、南三壁上,总计130余平方米。壁画绘文武百官、农民朝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故事,在我国现存壁画中可谓独树一帜。

玄帝庙又称琉璃庙,创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至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竣工。沿中轴线有山门、香亭、中殿、后殿等建筑,占地面积2997平方米。庙内供奉的是守护北方七宿、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等神力的玄武大帝。玄帝庙地址在河津市樊村镇樊村。

广仁王庙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位于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是当地百姓为了祈求上天降下甘霖,滋润农作物,感恩司雨龙王之首广仁王而修建的庙宇。又因庙基前五龙泉涌流成溪,当地百姓也俗称其为“五龙庙”。经千年的岁月洗礼,地面建筑仅存正殿和清代戏台,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三官庙地址位于新绛县县城内韩家巷西口,俗称葫芦庙。据庙内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纪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1341)创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所建。“三官”在民间通常指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中国上古即有祭天、祭地、祭水之礼仪。

稷王庙位于稷山县城中心,是奉祀中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该庙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原在县城以南的稷王山上,是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旧时每年夏历四月十七,四方人士必聚此举行隆重祭典。明隆庆元年迁至今地。现在的庙宇为清代遗物,主体建筑有献殿、正殿,钟、鼓二楼左右分峙。

北池稷王庙是一座主祭农耕业始祖后稷神的庙宇,庙址位于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是山西省迄今为止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稷王庙。庙内现有文物建筑共7座,皆为明清遗构,庙院整体布局完整、建筑气势宏伟,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与科研价值。

考古篇

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位于芮城县西侯度村,是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西侯度遗址发现了目前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

西阴村遗址

西阴村遗址位于我市夏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1926年由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者主持发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1963年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其他遗物还有石刀、锛等。于此发掘出土的半个人工切割的蚕茧标本,为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图为1926年发掘现场。

平陆县枣园汉墓

1959年发掘的平陆县枣园汉墓,时代属于王莽新汉时期(距今约2000年),墓葬壁画中绘制有两幅农耕图。其一,“农夫短衣赤足,右手扶犁,左手扬鞭,驱赶二头黑色大牛向南犁田,犁铧露于土外”;其二,“农夫驾一头黄牛,用耧车向东耕种,耧斗下的三足尚可看见”。这两幅农耕图,为河东地区和中国北方地区汉代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真实生动的具象资料。

图为文博工作者临摹的这两幅壁画的线描图。

匼河遗址

匼河遗址位于芮城匼河村。1957年发现,1960年—1980年多次发掘,出土有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石制品有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球状器等。研究者认为它们在风格上同北京人的石器不同,而与丁村遗址的石器属于相同的技术传统。

荆村遗址

1931年,山西公立图书馆、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和美国弗里尔艺术陈列馆联合发掘了荆村遗址。遗址中出土了“黍稷及黍稷壳皮”。中国和国外的学者认为,荆村遗址出土的谷类炭化物中,有黍和高粱两种。这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栽培高粱的技术,至少在4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

东下冯遗址

1974年—1979年,夏县东下冯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史前和夏商时期(距今约4500年—3300年)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其中,石质的斧、铲、刀、镰、锛、杵、磨棒共计477件,蚌铲蚌刀和蚌镰共37件、骨铲7件、陶刀18件。此外,还发现有1.58米的“炭化木铲”1件,残存的炭化粮食(粟)窖藏2处。这些形形色色数量众多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遗存,见证了史前和夏商时期河东地区古代农业的兴盛和发达。

东关遗址垣曲古城

1982年—1986年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山西省目前发现最早的、大约距今6400年—6900年的家猪和家犬骨骼。其中,发现的家猪个体总数达52只。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发掘中,则出土了距今约4100年人工饲养的羊、狗、猪、黄牛等动物骨骼。这些发现,证明河东地区早期农业生产中,家畜饲养和畜力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图为正式出版的垣曲古城东关遗址考古报告。

文博篇

运城博物馆馆藏石器时代农具

锥钻器

三棱大尖状器

砍斫器

锯齿刃刮削器

单孔石铲(新石器)


西阴村遗址出土蚕茧(距今五六千年)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绿釉磨坊模型(汉代)  芮城县博物馆藏品

手执农具的陶农人俑(南北朝) 盐湖区博物馆藏品

绿釉陶质粮仓(汉代) 盐湖区博物馆藏品

陶羊圈模型(汉代) 芮城县博物馆藏品

史料篇

●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史记·货殖列传》

●汉武帝时期,河东太守番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汾阴、蒲坂下”。   

  ——《史记·河渠书》

●魏文帝曾对群臣说:“南方有龙眼惹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凡率味,莫言安邑御枣也。”

            ——《艺文类聚·果部》

●(太祖)更有令曰:“……顾念河东吾股肱即,充实之所,是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隋文帝时,蒲州刺史杨尚希“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    

——《隋书·杨尚希传》

●高宗咸亨三年(672),关中饥,监察御史王师顺奏请运晋、绛州仓粟以赡之。  

  ——《旧唐书·食货志》

●唐贞观十七年,刺史薛万彻开涑水渠“自闻喜引涑水下入临晋”。        

——《新唐书·地理志》

●贞观二十三年,蒲州河津县令长孙恕在县东南二十三里开凿十石垆渠,溉田良沃,亩收十石,所以称为十石垆渠。恕后又在河津县西二十一里处修建了马鞍坞渠。               

 ——《新唐书·地理志》

●天宝八年,凡天下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正仓总四千二百一十二万六千一百八十四石:关内道(百八十二万一千五百一十六石),河北道(百八十二万一千五百一十六石),河东道(三千五十八万九千百八十石),河西道(七十万二千六十五石),陇右道(三十七万二千七百八十石),剑南道(二十二万三千九百四十石),河南道(五百八十二万五千四百一十四石),淮南道(六十八万八千二百五十二石),江南道(九十七万八千八百二十五石),山南道(十四万三千八百八十二石)。

              ——《通典·食货》

●永徽元年(650),绛州曲沃县令崔翳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引古堆水开凿新绛渠,溉田百余顷。

            ——《新唐书·地理志》

●宪宗元和时,绛州垣县的粟出漕河南,“治新仓……请留垣县粟粜河南,以钱还籴绛粟,既免负载劳,又权其赢以完新仓,绛人赖利”。    

 ——《新唐书·李宪传》

●河中进嘉禾。

——《白居易集·批河中进嘉禾图表》

●户部侍郎、判度支王绍给德宗的奏文中提到诸州和籴贮备粟,“河中府三万石,绛州二万石”。

    ——《全唐文补编》卷61,王绍《请折籴奏》

●石榴亦是河东山西的著名果品。元至正年间,芮城特产石榴原为进宫入贡之品。兴元进士蒲机出任芮城县尹以后,始革“石榴之贡”。

      ——《芮城县志》(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蒲州普济寺有三所田庄,“麻、麦、粟田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不与俗争”。

           ——《续高僧传·道英传》

●虞、绛二州尝贡瑞麦。

         ——《册府元龟·帝王部·符瑞》

●肃宗至德初,安史之乱后,“河东大饥,荒地十五里生豆谷。一夕扫而复生,约得五六千石,其实甚圆细美”。

            ——《太平广记·豆谷》

●稷熟最早,做饭疏爽香美,或云,后稷教稼穑,首种于稷山县,县名取此。

——明代赵南星所撰食疗著作《上医本草》

●稷王山,相传上古后稷教民稼穑于此,上有稷祠,下有稷亭。          

 ——《读史方舆记要》

●顺治十六年垣曲县令董尔性凿山引水灌田,康熙元年又凿石开渠引湛水灌溉。

        ——(雍正)《山西通志·水利略》

●乾隆二十七年夏县知县李遵唐令惠泉水从官道东南流,又谕令百姓开渠灌田。

        ——(乾隆)《解州夏县志·山川》

●道光年间,河津刘家院村渠长于西崖下重开洞口,引水灌田。      

——(光绪)《山西通志·水利略》

农谚篇

●雨打五更,日中必晴。

●早白暮赤,飞沙走石。

●月晕风,日晕雨。

●燕子低飞蛇溜道,老牛叫唤大雨到。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月落云散,不雨定寒。

●未雨先风,来也不凶。

●黑云尾,黄云头,雹子打死羊和牛。

●一个星,天气晴。

●雾沟晴,雾山雨。

●夜晴没好天,星星眨眼要变天。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促下雨;云往南,水滩滩;云往北,干研墨。

●东虹日头西虹雨,扎下南虹下暴雨。

●鹊巢低,不缺雨;鹊巢高,今年旱。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正月怕暖,二月怕阴,三月怕刮(风),四月怕下(雨)。

●二月雨,麦死根;三月雨,遍地金。

●小满不满,芒种莫管。

●一夜春霜三日雨,三夜春霜九日晴。

●麦怕清明霜,秋怕三伏早。

●有钱难买五月早,六月连阴吃饱饭。

●麦收八十三场雨(八月、十月和来年三月三)。

●一寸雪人泥一尺,一尺雪人泥一丈。

●若要麦,见三白(三场大雪)。

●立冬刮大风,来年好收成。

●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

●枣发芽,种棉花。

●清明种棉花,满地是疙瘩。

●立夏种棉花,有树没疙瘩。

●麦浇小,谷浇老。

●小满三天望麦黄,磨好镰刀扫净场。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以内种荞麦。

●过伏不种秋,种上也不收。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子川。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七月雨八月旱,摘不完棉花纺不完线。

●庄稼要好,三年一倒(倒茬)。

●好种子出好苗,好葫芦结好瓢。

●宁叫人忙,不叫田荒。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麦种深,谷种浅,芝麻、菜子盖住脸。

●三分种,七分管,光种不管白花钱。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能卖钱。

●抢种八月旱,不种九月墒。

●人勤地不懒,小囤大囤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