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岭上飘来幸福的歌
——新绛县支北庄村的脱贫故事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9-04

□卫世新

初秋时节,笔者来到新绛县横桥镇支北庄村,只见巷道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路边内容丰富的文化墙为村庄增添了色彩,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原来的穷山村,如今一派新农村景象:沟底鸡鸭成群,坡上绿树成荫,大棚果蔬飘香,村庄美丽如画。

位于峨嵋岭上的支北庄村,以前自然条件恶劣,是省级贫困村。短短几年间,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新绛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调研点。

稳收入助脱贫

这段时间,支北庄村聋哑夫妇支建立、马小丽的早点摊生意非常火爆,不仅有本村村民光顾,还吸引了附近曲村、兰村的村民前来,每天能收入300多元。

支俊平、王晒女夫妇也辞掉了别的工作,每天到饭店给儿子、儿媳帮忙。

年过六旬的支俊平、王晒女夫妇及儿子支建立、儿媳马小丽都是聋哑人,多年来生活非常艰难。虽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但对支俊平一家来说,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前几年,支俊平一家的收入主要靠儿子支建立打零工挣取。由于身体残疾,很多工作支建立无法胜任,常常是干一天歇半个月,没有固定的收入。

2019年10月,新绛县委副书记陈小光包联支北庄村后,将支俊平一家确定为帮扶对象。陈小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支俊平一家人解决就业问题。

“最好能在村里为老两口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考虑到支俊平和王晒女两人的身体状况,陈小光和支北庄村“两委”经过协调,给老两口安排了打扫村里巷道的工作,工资每人每月1000元。

后来,支北庄村集体建成了3个日光温室大棚,支俊平老两口被吸纳为“固定工”。“从平整土地到绑铁丝、拉绳、栽西红柿苗,老两口每天下棚干活,每人每月能有1500元的收入。”新绛县农经中心副主任、驻村第一书记邢岗说。

为了给支建立找份合适的工作,陈小光和帮扶工作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一开始,通过劳务帮扶的方式,在西曲蔬菜市场为支建立找了一份门卫的工作。但支建立只干了1周,就因为与人交流有困难,加之离家较远,无法照顾家里,只好作罢。

得知支建立有炸油条的手艺,陈小光便建议他利用家里临街的优势,在自家门口开早点摊。

由于没有经验,支建立迟迟没有行动。“你放心,有什么困难我们会帮你解决。”陈小光的一番话,打消了支建立的后顾之忧。说干就干,这边支建立夫妇着手准备食材和工具,那边帮扶工作队帮着打印价格表、贴广告牌。

今年3月份,支建立的早点摊正式开张。“早餐的经营种类可以再丰富一些。”陈小光和邢岗连续几天早上特意到支建立的早点摊吃饭,一为照顾他的生意,二是提出改进建议。现在,支建立的早点摊除了有油条、豆腐脑之外,还有葱花饼、酱香饼、馄饨等,客人也越来越多。

4月份,该县残联工作人员来到支俊平家,经过查看和审核后,决定按照聋哑人的需求和习惯,为他们改造洗澡间、厨房。为了方便邻居晚上联系他们,帮扶工作队还为他家安装了闪光门铃。

8月28日,该县人社局在支北庄村开设了小吃培训班,支建立和马小丽夫妇积极参加。经过培训后,他们准备再增加炒菜、小笼包和扯面,把早餐店扩大成为一个全天营业的小型饭店。

打深水井 解吃水难

支北庄地处旱垣地带,早些年打过十多口井,但无论怎么打,最终结果都是没有水的“黑窟窿”。渐渐地,村里再也没人提打井的事了。村民吃水都从几公里外的曲村、史家庄村拉。

“要脱贫、先找水”。邢岗请来了运城、临汾水利部门的测绘队,以及省土地部门第二探测院的专业人员。经过科学测绘和论证,专业人员认定支北庄村的地下水是深层水。

探测的结果,坚定了邢岗打井的信心。没有启动资金,他自己拿了6万元。

2018年10月,支北庄村的打井工作正式启动,然而过程并不顺利。打到240米深时,依然没有出水,村民们有点失望了。打到280米深时,终于出水了,但水量非常少,一些人便开始说风凉话了。打井队的技术员问邢岗:“目前已经到了岩石层,再打下去也不敢保证有水,你们决定是否要继续。”

村里连夜开会。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邢岗说:“已经打了这么深了,不能半途而废,铆住打,责任由我们帮扶工作队来担!”终于,在打到300米深时,水量渐渐大了起来,再往下打了16米,水一下子就冒了出来。一口316米深的井,打破了方圆几十个村的井深纪录。

同年12月,配套设施完成,打井工作全面竣工。据保守测算,该井的出水量达到每小时30立方米以上。

“井打成后,不光村民喝水方便了,全村的水浇地面积也增加了。”邢岗说。

有了水,调整产业结构便提上了工作日程。2019年,邢岗为支北庄村争取到中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65万元。

支北庄村利用扶持资金流转土地20亩,建了3个超大型油桃日光温室大棚,种植目前最先进的中油27号新品种。峨嵋岭上第一次有了日光温室大棚,吸引了许多村民的目光。

由于油桃种植的特殊性,前两年棚外种植更利于生长,帮扶工作队队员便把油桃苗栽在室外培育。为了不让这些优质大棚设施闲置,经过一番思量,他们决定先种植经济效益好、收益快的西红柿。

目前,头茬大棚西红柿已经扫园,经过结算,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大棚里还安排9名贫困村民务工,每人每月收入超千元。

大棚西红柿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益,还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村里定期为村民分西红柿,今年共分发了1万余公斤的西红柿,价值4万元。看着分到手里又红又大的西红柿,村民们高兴地说:“几十年都没有集体分菜这种感受了,真爽快。”

近年来,陈小光多次带领该县企业家来村里考察,为村里争取扶贫项目。经过考察,企业家们联合县扶贫办为村里投资20万元,再建两个超大型日光温室大棚。现在这些资金已经到位,大棚建设也接近尾声。

产业托起致富梦

支北庄村贫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主导产业。

支北庄村有1400亩耕地,但大多都是旱地和沟地,遇上干旱年景,常常是“种一葫芦收一瓢”。

如何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使村民增收致富?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轶群建议:“一沟之隔的阳王镇发展中药材种植,效益不错,支北庄自然条件与那里差不多,发展中药材种植肯定也能行。”

在杨轶群的指导下,邢岗和帮扶工作队队长史海民开始对支北庄的地形、气候等进行多方考察。通过和村“两委”商议,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种植中药材。

2018年6月,杨轶群联系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免费为该村50户贫困户提供黄芪种子。每户平均分到6公斤种子,可种植两亩地。

由于没有接触过中药材种植,贫困户迟迟不愿行动。在杨轶群的鼓励下,该村妇女干部任红霞带头种植黄芪11亩,次年就收入了8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种植中药材效益这么好,贫困户纷纷放下顾虑,着手种植中药材。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帮扶工作队又邀请相关专家,来村里举办中药材种植技术讲座。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大家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支北庄村中药材种植已经发展到340亩,平均每亩可收入6000多元。仅中药材种植这一项,每年可为全村增收近200万元,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在村里率先种植中药材的任红霞,成了村里的富裕户,去年给儿子娶了媳妇,还买了新车。今年,她家又在县城购置了一个四合院,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后来,支北庄村相继成立了今卓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近60户村民参股,其中吸收贫困户38户。两个合作社的成立,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推动全村脱贫攻坚事业再上新台阶。

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支北庄村还争取到130多万元的资金,用于村里的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及日间照料中心、村级卫生室等几大板块的建设。11个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项目工程已全面竣工,彻底改变了村里的落后面貌。

村民赵官锁原来到晚上就闭门不出,现在每天晚上都去村文化广场锻炼身体,参加文化活动。他说:“村里原来晚上黑灯瞎火的,现在到处都亮堂堂,很多人跳广场舞、锻炼身体,我住在村里非常舒心。”

再过十几天,将迎来第3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支北庄村人献给自己节日的不仅有丰硕的果实,还有从心底里唱出的幸福的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