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卖粽子的兴科叔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7-11

姚俊虎

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风陵渡镇北节义村里出现了一位卖粽子的大叔,让习惯了逢集赶会饱口福的乡亲们喜笑颜开。

卖粽子者名姚兴科,中等个头,浓眉大眼,略有驼背,因当年“逃日本”时摔坏了一条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他家在村里辈分较高,人缘也好,人们与之见面,大多都会叫上一句“兴科叔”。

兴科叔在家里排行老大,单靠下地干活挣工分,难以养活一家人。村干部为了接济他家,曾想过不少办法,比如让兴科叔干些看麦场、守电话之类的轻快活。但因为他行动迟缓,难免出现“麻雀赶不走,人到电话断”等不应有的笑话。为了不为难大家,兴科叔毅然谢绝了大队照顾,但迫于生计,便萌生了卖粽子的念头。他将家里养了一年多的大膘猪送到收购站,让儿子找到一个拐弯亲戚,好不容易给批购了一袋糯米,又去土产公司买了口大铁锅,然后到盛产竹子的永乐镇找来竹叶,亲手制作了吃粽子的竹叉……

那时候人们的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能填饱肚皮就算不错了。尽管一个粽子只有5分钱,可大多数人只能饱饱眼福。村里孩子们见到兴科叔卖粽子,大多好奇地围拢过来,小眼睛瞪了好一阵,只能将小手指塞进嘴里,引得口水顺嘴角流下。偶尔遇到有钱的买上一两个粽子,就会惹得不少孩子跑回家中缠着父母。偶有年龄较小、哭闹不止者,兴科叔总会替孩子擦掉眼泪,然后默默地取出一个粽子,让小家伙带回去吃。面对此景,有人笑他压根就不是做生意的料,卖粽子只能是练了个腿功,赚个吆喝。其实人世间明白事理者不在少数,哪个孩子吃了人家的粽子,家长心知肚明,大都会立即或在方便之时补上钱的。

我们村地处黄河北岸,天气晴朗时可直观秦岭,眺望华山。当时陕西洛南一带的逃荒要饭者过河后大多在此落脚。记得一天上午,兴科叔的粽子车推出不久,在村口遇见一中年妇女卧倒在地,其十多岁女儿抽泣着告诉他,父亲因长途跋涉在破砖瓦窑歇息,母亲一整天没吃东西,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兴科叔毫不犹豫,先让她们每人吃了两个粽子,然后给她们倒了随身携带的热水。

兴科叔说,为人处世不能光想着钱,给黑夜走路的半盒火柴,将跌跤打滑者拖出泥潭,比自己赚多少钱都要来得踏实!

人常说:好心自有好报。从洛南逃难过来的那对夫妇,凭着男人烧砖做瓦,女人织布绣花,很快在邻村站稳了脚跟。那年正月初六,一家人过来给兴科叔拜年,非得将女儿和他认作干亲。

兴科叔的粽子技艺,是祖辈们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由于粽子制作过程较长,前期大多由家人们操作,到了下锅时,他才会加以指导。经过多年实践,兴科叔和家人逐渐琢磨出“清水淘米,热水洗枣,三角平衡,六指成形”的制作工艺。在煮粽子技巧上,他也有一手“紧锅慢煮,热凉分贮”的绝活,做出的粽子味道总是高人一筹。比如赤日炎炎之际,他让儿子从深井里打水,使吃了凉粽子者感觉格外爽快。对于没有卖完的热粽子,则采取逐渐加温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可让其保持新鲜。

兴科叔的粽子作坊虽然规模较小,但也使镇上的小贩们望尘莫及,时常有人登门请教,成批购买。村里晚辈用他的粽子孝敬老人,母亲用他的粽子安抚孩子,小学教师将其视为特产……

如今,兴科叔早已离开人世,每路过他家门口,我的耳边总会响起“卖粽子……趁热吃!”的吆喝声。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