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唐朝《大唐六典》的编修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7-03

▲《大唐六典》书影 (资料图)


唐玄宗开元年间修成的《大唐六典》是一部重要的国家行政法典。这部法典对国家政策的咨询、决策、执行、监察、考核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制度规定,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行政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法规,把各级政府机构行政纳入法制之下,在国家行政立法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体现出当时的制度文明成就。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唐朝历史进入著名的“开元之治”盛世时期。唐玄宗,当了50年太平天子,在他的治理之下,唐朝成为当时四海共瞻的大国,海内外的商人、使者、学者等云集长安,唐诗形容当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各级政府机构行政并提高行政效能,唐玄宗颁布敕令,要求编修一部国家政典。按照玄宗的敕令,从开元十年(722)开始,时任宰相领衔组织编修工作。经徐坚、韦述等学有所成的学者们长达16年的努力,于开元二十六年(738)编成典章体巨著《大唐六典》,又简称《唐六典》或《六典》(以下简称《六典》)。

当时相继主持《六典》编修工作的共有四位宰相:张说、萧嵩、张九龄、李林甫。张说、张九龄,被后人称为“盛唐二张”,是有名的贤相。萧嵩,是梁武帝萧衍之后,梁明帝萧岿的玄孙。

张说,河南洛阳人,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是开元前期一代文宗,执掌文坛三十年,曾三度为相。张说除了政治上有定力和先见之明,领兵平定边疆叛乱也是颇具胆识。开元八年(720),因为朔方名将王晙诛杀突厥千余人,引起边地的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边疆形势一时紧张。这时,张说只带领二十人,代表朝廷到各部族,住在他们帐中,对各部族首脑进行安抚。其他同僚知道后,拦阻张说、劝他不要冒险,但是张说泰然无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各部族为此深受感动,史载“于是九姓感义,其心乃安”,一场潜在的叛乱就这样轻描淡写般云烟散去。

《六典》在张说、萧嵩、张九龄、李林甫等前后主持下历时16年,经集贤院多位学士编撰而成,实为煌煌巨典。《六典》,共30卷,体例完备,内容翔实。由于是唐玄宗颁布敕令编修,故题名唐玄宗御撰。

那么该书为什么叫《六典》呢?其实,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当时唐玄宗在白麻纸上写了六条: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有仿周礼以致太平的用意,所以书的名字就叫《大唐六典》。该书名为《大唐六典》,意谓大唐王朝六个方面的制度法典,详细记载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建置以及官吏设置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级行政机构建置和官吏编制、职责职守等方面的制度。它的编成使“一代典章,厘然具备”,目的在于“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即具有明确的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机构行政并促成国家大治的目的,因而是一部重要的行政法典,其行政立法的制度成就达到很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立法规定了国家政策的决策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和门下省,两省的共同职责是“佐天子而执大政”,和皇帝共同负责国家政策的酝酿和决策。其中,中书省负责诏书、敕令等文告的起草工作。门下省对中书省起草的文告进行审议审核,有驳正和修改权力。

其二,立法规定了尚书省六部—州县—乡里的行政制度。《六典》卷一明确规定中央尚书省“掌总领百官”,为国家最高行政中枢,三省六部制之下,设置地方行政机构州制和县制,由尚书省直接统辖,形成上下通贯的工作运行机制。

其三,立法规定了国家政策的决策咨询与谏议制度。《六典》卷一首列“三师”和“三公”。三师指太师、太傅、太保,为“训导之官”;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为“论道之官”。三师和三公地位特别崇重,职任皇帝的最高顾问。同时,《六典》卷八和卷九还规定在门下省、中书省分别设置谏官。

其四,立法规定了御史台、尚书省左右丞的行政监察制度。《六典》卷十三规定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是御史台,直接对皇帝负责。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合称“三院”,共同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的官吏进行监督监察。同时,又规定尚书省的左丞和右丞负责监察御史台官吏。

其五,立法规定了官吏的考课考核制度和致仕退休制度。《六典》卷六规定尚书省吏部下辖之考功司,是负责官吏政绩考核的具体机构。《六典》卷二规定年龄超过70岁的官吏一般应退休。

其六,立法规定了尚书省刑部之比部司的审计制度。《六典》卷六规定尚书省刑部下辖之比部司,是最高的国家财政审计机构,对各机构的一切收入、支出账目等依法审计。

通过上述明确立法,可见《六典》对唐王朝国家政策做了系统的制度规定,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官吏行政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法规,把各级政府机构行政纳入法制之下。这表明在依法行政和国家立法方面,《六典》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出较高的制度文明成就,是唐朝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

(《中国纪检监察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