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完成身份转换,融进来

“搬”出来的幸福——从垣曲县的创新实践看如何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大文章(三)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7-03

记者 王斌 潘丽

由“地道农民”变成“新型市民”,搬迁群众完成身份转换后,需要适应新的生活习惯、邻里关系等。对于政府来讲,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搞好社区治理是一道并不容易的考题。

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的思路,垣曲的各个安置点参照村级组织管理办法,成立了以小区党支部为统领的各种机构。

网格长、楼长、单元长,瓦舍移民新村的三级负责体系,能够确保这里的大事小情得到及时协调解决;“三长”解决不了的事情,就转到小区的矛盾调解中心,实现了“小矛盾不出楼,大矛盾不出村”。

其实,瓦舍和左家湾之前本是一个村,如今经历了分村又合村,加上村党支部负责人赵建军对村民都熟悉,管理起来得心应手,大家也能很快融在一起和谐生活。1号楼楼长韩青龙说:“原来是前屋后院,现在是楼上楼下。刚开始大家还有点不习惯,现在都不想走了。”

“晋海花园”物业工作人员娄亚娟说,楼长、单元长和物业之间的配合非常好,在协调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认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大好处,是有助于解决农村青年的婚姻问题。“说媳妇,要先有房子呀”。

户籍体制创新,是垣曲针对搬迁群众探索推行的又一新办法。参照《居住证暂行条例》,该县向贫困户发放《垣曲县易地扶贫搬迁户服务手册》,使搬迁群众与当地城镇居民在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能够享受到各项民生政策,拥有同等发展机会,由此消除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的障碍。

36岁的娄大伟是王茅镇柳庄村人。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他9岁的孩子从乡下转学到小区对面的黄河路小学。“向学校出示了搬迁户服务手册后,转学手续很快就办好了。感觉这个手册特别有用。”他说。

垣曲县政府党组成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副组长王爱东说,这本服务手册是垣曲搬迁户的特殊“户口簿”,关于贫困户的各项权益和信息一目了然。后续扶持是一个系统工程,服务手册涉及许多部门,帮扶人事无巨细都要上心,通过跟踪服务引导贫困户尽快融入新生活。

在王爱东看来,引导贫困户融入小区,然后融进县城,有一个过程,需要各部门协作完成。比如,人社部门要定期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农业农村部门要掌握旧村产业发展情况;市场监管部门要提供办证绿色通道……凡是涉及农民利益的职能部门都要参与进来、行动起来。

细节之处有温情。

为了照顾村民的生活习惯,瓦舍移民新村特意在小区设置了一片公用土地,谁家想在这里种菜都可以。瓦舍村旧屋拆除之前,工作人员特意到村里拍了一些影像资料,并把其中的一部分做成展板,展示在一楼物业中心入口处。

“晋海花园”专门留了7亩多地,种上了村里常见的桃树、杏树、山楂树,小区居民叫这里“花果山”,没事就去转一转。在这里,他们能够找寻到之前在老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关于乡愁的记忆。“旁边那株大槐树是从老村挪来的,一起挪来的还有许多磨盘。”王爱东说,这些细节都是为了让搬迁户尽快融入新环境。

社区也用了心思。

娄亚娟说,有的小区迁入的贫困户大多是一个村的,但有的小区住户来自不同乡镇,彼此之间不熟识,风俗习惯也有区别。为了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小区会定期组织联谊活动,去年中秋节就邀请大家聚在一起吃月饼,平日里则在傍晚时分组织跳广场舞。这样,他们在交往中熟络起来,也逐渐有了归属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