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纪念运城撤地设市20周年特刊】立体交通势如虹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陶登肖时间:2020-06-08

市区公共交通进入清洁能源时代(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闫 鑫 摄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这20年,全市公路建设南北纵横、东西贯通,通车总里程达15957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这20年,条条铁轨在河东大地铺展,运城北站投入运营,我市迈入“高铁时代”。

这20年,空中航线打开,张孝机场开航,开通30条国际、国内航线,全年民航旅客运输量248.5万人,尽情释放积蓄百年的空港情怀。

摊开我市交通运输图,一张气势恢宏、五彩纷呈的交通大网,在河东大地加速编织。运城撤地设市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干,绘就了一幅奋勇争先的交通建设壮丽画卷。

建机场 通高铁

打通对外“主动脉”

“我祖籍在黑龙江,以前回去一趟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因为没有直达火车,路上最少都得折腾3天2夜。现在方便多了,3小时就能到哈尔滨。”市民于海涛说,他从小在运城长大,老家还有姥姥和姥爷,运城到哈尔滨飞机开通后,回去一趟实在是太方便了。

2005年2月7日,运城首架航班腾空而起,宣告张孝机场正式通航;2012年5月27日,新建T2航站楼投入使用,机场服务保障水平和通航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截至去年年底,运城张孝机场共开通了运城—北京、成都、广州、三亚、哈尔滨等35个城市共30条航线。全年民航旅客运输量248.5万人,货运量0.6万吨,全年飞机起降总架次为37761架次,有航线架次为22481架次。

目前,机场投资21.9亿元再次升格,项目建成后将升级为4E级国际机场,运城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对推动运城市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化、立体式交通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航空+高铁”既是标配也是绝配。飞机和高铁作为最为重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近年在我市发展迅速。

“现在外出,乘坐高铁真是太方便了。”市民何荣说,只需在网上购票,带上身份证直接就可以上车,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2014年7月1日,运城北站正式投入使用,我市迈入“高铁时代”。铁路大提速,正在改变着运城人的生活方式。2019年,北站动车列数达到100列,单日最高发送旅客达2.24万人次。

“209国道弯多坡急,途中必经地更是被过往的驾驶员称之为鬼门关,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堵车更是家常便饭。”运城至三门峡线路驾驶员李祥生说,“70公里的路往往需要3个小时,甚至大半天。运三高速全线贯通后,安全系数高了,运行时间短了。”

近年来,运三高速、运宝高速等相继全线贯通。经过20年的蓬勃发展,运城高速公路全面连通陕西、河南等周边省市,成为我市对外交通“一员”。

昔日,车行坎坷路漫漫;今朝,一日千里可复还。20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外交通建设,机场、高铁、高速等项目建设更是好戏连台。

运城对外交通由旧到新、由小到大、由封闭走向开放,刷新了一个“时代”,也让区域地理版图、经济版图加速重塑。

修公路 通公交

畅通对内“微循环”

“主动脉”只有与“微循环”同步,交通体系的快速效应才能有效释放。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957公里,路网密度112公里/百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到各县(市)“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境内高速公路出省口大通道建设。2017年,实施闻垣高速古城联络线项目建设,2020年年底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9年11月临猗黄河大桥及引线、运三高速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连接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市所有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保障;强力推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高质量建设,助推交旅融合发展。

全市道路运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步形成了结构优化、网络健全、保障有力的客货运输体系。目前,全市现有客运企业48家、车辆1255辆;客运场站66个,现运营客运站10个;货运企业1426家、车辆46813辆。

“以前,去趟市里很麻烦。路不好、班车少,等过路客车就得等半个多小时,真羡慕城里人能坐公交。”临猗市民王菲说。

“现在的新能源公交车票价便宜,坐起来舒适、安全,班次多,司机服务态度也很好。”夏县市民张晓说,“村民进城方便多了,大家都为城乡公交的开通拍手叫好。”

2017年以来,我市开通运城至夏县、临猗6条城际公交线路,投入新能源公交122辆,极大促进了三地经济互联互通,推动了盐临夏一体化发展。

此外,黄河流经运城395.5公里,占全省黄河总里程965公里的40%。全市现已发展水运企业8家、个体3家,渡口码头35个,营运船舶26艘。平均年客运量29万人,客运周转量360万人公里;年货运量28万吨,货运周转量1470万吨公里,为加强黄河两岸水上交往、商贸旅游、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区域交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中心城区形象和辐射能力,缩短了各个城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实现了城区的快速融合发展。

增新能源车 添公共单车

推进交通“绿色化”

2013年实现无人售票;2014年实现IC卡刷卡乘车;2017年公交智能化调度系统启用;2018年实现手机刷码乘车,运城融入全国大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建设;2019年建成了现代化大型公交停保场……公交发展越来越“智慧”,市民公交出行也越来越便捷。

“低碳、便捷、高效、智能”正成为公共交通的鲜明特色。

全面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公交迈入超常规的发展轨道,是运城撤地设市20年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必办项目。

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公交企业20家,公交车1785辆,其中新能源公交1433辆,占比80%。中心城区公交线路达26条,公交车499辆,公交500米覆盖率达100%,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0.1%。

2012年以来,我市强力推动公交私人挂靠经营体制改革,让公交事业变私为公,回归公益,实现了“国有主导、多方参与、公司经营、规模发展”的公交运营机制。从此,运城公交走上了“总量上规模、车型上档次、服务上台阶、管理上水平”的新路子。

在出租汽车行业改革上,我市积极统筹推进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融合一体发展。现有巡游出租车企业37家、车辆4673辆;网约出租车平台公司18家、车辆312辆。

本着认真贯彻国家、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一系列部署精神,近几年,我市大力推进新能源出租车的推广使用,全市绿色环保出租车得到全面充分发展。2015年7月,运城凤凰汽车出租公司雷锋车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为有效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段路”“最后几百米”的交通接续问题,2017年,我市积极响应国家、省创建绿色城市号召,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在中心城区建成运营了公共自行车慢行系统。

目前,公共自行车慢行系统共建有服务网点18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5000辆,涵盖中心城区22条主要街道,覆盖40余平方公里。

公共自行车倡导的是低碳环保绿色出行,进一步促进了市民便捷顺畅、低碳环保出行,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已成为现代城市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市区公共交通体系不断优化升级。日益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让运城更加“绿色文明”。

撤地设市20年来,我市交通出行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出行更快、更便捷,各类交通工具和多元化的出行方式不断涌现,不仅见证了我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更见证了科技创新为生活带来的改变。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