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行仁义方能成就王霸之业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4-16

梁惠王“将有以利吾国”的提问,是当时各国君王功利心态的普遍反映,孟子先以义利之辨破题,点出如果人们都先考虑和伸张个人私利,那么必然是国将不国。其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并非危言耸听,当时“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诸侯之间赤裸裸地争城夺地、杀人无数,争夺资源之惨烈是空前的;孟子眼中“天下大乱”的根源是人人争利、贪得无厌,在较智角力中无所不用其极,这种状况确实背离了人伦基本底线,带来极大混乱,正所谓“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引起这一切的根本都在于不受掌控的私欲膨胀。作为国之首脑的君王,为功利所迷惑,一张口便言“利”,无疑是变相鼓励上下以追求利益为先,因此孟子“一破一立”,明确点出了君王但行仁义,而不必强调如何获利。

梁惠王纵情山水之乐时提问道:“贤者亦乐此乎?”孟子指出“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出“与民同乐”命题,认为国君存在的合法性在于民众真心归附和认同,体恤民情、关注民意是与天下同乐的注解,是怀仁心、行仁义的外在表现,更是成就王业的根本所在。

事实上,在魏文侯时,任用李悝修订《法经》六篇,以法令形式规范利益分配、稳定内部秩序,客观上避免了各势力之间相互争利的可能;推行“尽地利之教”,奖励农耕,用“平籴法”调节谷价、备战备荒,保障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利益,使农业真正成为财富之源。此做法与孟子重农养民思想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从国家安全发展基本要素出发而作出的安排,由此被视作“仁”。(《北方新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