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运城建城史小考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3-31

□赵波

运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尧早期都城、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位于今运城境内。运城春秋时期属于晋国,战国归魏,被称为“盐氏”,汉时设盐都名曰“司盐城”“监盐城”。秦始皇统一六国,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治所安邑。运城历史上亦称盐邑、苦城等,《山海经》记载为“盐贩之泽”。

“运城”两字,是“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盐务专城。

近日,中央电视台《中国地名大会》的专家说运城的名称来自“官职”,多名运城观众提出质疑。

其实,运城确实是一座以“官职”命名的城市,是因“盐运使”驻扎而命名的“运司城”,简称“运城”。“盐运使”的全称为“河东陕西等处都转盐运使司运使,加敕管盐法道”。史料载:“地效灵,天挺秀,爰有育宝之区;前创始,后增修,斯有凤城之建。运治非盐池不立,盐池非运治莫统也”。又云:“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城因盬而设”。可以说,没有盐池的发展,就没有运城的兴建。

运城是先建运司后筑城。元太宗八年(1236),河东盐运使姚行简绘制盐池之图进献于太宗,并建议在盐池北边的路村修筑城池,立司于池北,以便统管盐池。元仁宗延佑年间,由于盐池遭受雨灾,盐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朝廷减免了盐税“引钞”,当地民众为了纪念元朝皇帝的恩德,将路村改为“圣惠镇”,但那时还没有修筑城池。

到了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元帝沉溺歌舞,不理朝政,以至四方割据,民不聊生。其间,爆发的红巾军起义一部分自陕州渡黄河,攻占平陆,袭掠安邑,镇上商民惶惶不安。新任河东都转盐运使那海德俊,上任伊始便清醒地认识到,盐税虽可取,而城中馆台、府守散居,加上外地灾民纷纷涌进,此镇一无天堑护卫,二无城池防守,难免有安全隐患,便上奏皇帝修筑城池。元帝虽然昏庸,但处于多事之秋,又时逢盐税有失,商民纷纷请愿,便破例依议。

盐运使那海德俊主持修筑城池,仅用了半年多时间,门开有五。因舜帝大臣伯益管理盐池时他的氏族部落图腾为凤凰,初建城,门开有五,形似凤凰,城池建好后取名“凤凰城”,有“吉祥、安宁”之意。

明天顺二年(1458),盐运使马显将把原有的五门改为四门,东曰“放晓”,西曰“留晖”,南曰“聚宝”,北曰“迎渠”。明、清两代曾多次增修。

清乾隆53年(1788),曾任河东盐运使和山西巡抚的蒋兆奎编写的《河东盐法备览》记载:“天下盐治不一,举无专城,河东何以独有专城?”“若河东产盐于池,向立盐司于解州,秦、晋、豫三省商民群萃一城,每患地小不足以容。城之特建,势使然也。”

运城是由于盐池开发而兴建的一座盐务专城。在这里集中了众多的盐务机构。椐清代《盐业志》记载的盐务机构就有:巡盐察院、盐运使署、运判署、经历司署、知事署、库大使署、三场大使署、解州州判署、都司署、把总署、运学教授署等。城内街坊命名大多与盐池有关;众多公益事业,大都是由盐商和盐务官员出资兴办的,其服务的对象也多和盐务有关。

运城建城后,为了适应盐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内的百货、手工业、饮食业、盐栈、盐号等纷纷兴起,形成一个围绕盐业生产、运销事业为核心的的经济体系。

清道光年间,举人郭书俊写有《鹾池绝句》六首,有一首是写当时运城市场繁华的景象:“居人艳说凤凰城,百货纷纭闹市声。向晚葡萄美酒熟,醉乡有梦不分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