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留住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第六期】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3-30

每一块土地都有她深刻的人文记忆,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传承。运城作为古中国文化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积淀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存,展现着河东儿女的文化风采。我市共有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文明,重铸辉煌,本报特开辟非遗风采专栏,为读友刊发非遗项目,让我们一起领略运城的人文魅力。

▲万荣软槌锣鼓表演现场

项目类别:传统音乐

项目名称:锣鼓艺术(软槌锣鼓)

保护单位:万荣县软槌锣鼓研究会

公布时间及批次:2014年12月(第四批)

软槌锣鼓,是流传在万荣县高家庄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锣鼓艺术,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软槌锣鼓的显著特点是鼓槌为麻绳制作的软鼓槌。击鼓时,灵巧有力,方便灵活,柔中带刚;闻鼓声不知槌从何来,看槌舞不知鼓何处被击;表演形式优美,令人眼花缭乱。软槌在击鼓时,由于有“闪劲”,比硬槌击鼓更加有力,鼓声大而浑厚深沉,能产生比硬槌击鼓更雄壮而奇妙的声音。曲牌大多以战事命名,如《三关点帅》《双关战》《风雪战》《杀鼓》等。

▲金银制品太子冠

▲2013年11月10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杰忠在鎏金车间剪金丝。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稷山县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

公布时间及批次:2014年12月(第四批)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以金或银为主要材料,辅以其他配饰,采用捶揲、刻镂等繁杂、细巧技艺,制作出精美的饰物、生活器皿以及宗教用具等金银制品。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稷山县的金银细工技艺,发源于稷山县坞堆村一带,秉承“金银虽贵,不敢少丝毫;工艺虽繁,不敢减一分”的祖训,工艺上不断精益求精,一件产品需经过绘图、雕塑、翻模、拼装、焊接、绘錾、砑光、镶嵌、装配等二十多道工序方可完成。制品雕刻精巧,雍容华贵,气度不凡。

  ▲线腔表演《七斤三两》剧照

  ▲线腔民间演出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项目名称:线腔

保护单位:芮城县蒲剧线腔艺术研究所

公布时间及批次:2014年12月(第四批)

线腔,源于芮城县,俗称“线胡腔”。早期的线腔即提线木偶戏,又称“吊线猴”,由艺人提线偶表演,配以唱腔。班社一般由三五人组成,打板师傅说唱主要角色,称“说戏的”,其他提线演员唱配角,称“搭戏的”,保留了宋代话本讲唱艺术遗风。现在的线腔即线腔戏,以演员代替线偶表演,唱腔结构为板腔体,属徵调式,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的唱腔,博采众长,形成了高亢清新、婉转缠绵的唱腔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

 ▲永乐桃木雕刻成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艳军(中)在雕刻中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木雕(永乐桃木雕刻)

保护单位:芮城县理天木雕文化研究所

公布时间及批次:2014年12月(第四批)

永乐桃木雕刻发源于芮城县,是一种以桃木为主要雕刻材料,融入道教文化及桃木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芮城是吕洞宾故里,人们信奉道家始祖吕洞宾故里出产的桃木吉祥物最有灵气,所以芮城桃木雕刻技艺历史悠久,很有名气。

永乐雕刻工序复杂,需经选料、采伐、下料、水泡、秘料、烘干、选料、造型设计、做胚、绘图、精雕细刻、打磨抛光、朱砂油浸泡、开光等二十多道工序,一件作品才能完成。产品有宝剑、神像、法印、吉祥物等十二大系列,其制品色泽柔和,尺度合法,比例协调,雕刻精致,栩栩如生,深受人们欢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