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海棠在唐代文坛“盛开”,才有了宋代的辉煌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3-30

那春风中,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都吹得明媚动人。来得最早的海棠,宛若春分的第一抹阳光,撞亮了初见的目光。

海棠在唐代的“盛开”,才有了宋代的辉煌。

美丽、从容、安静的海棠愉悦着人们的眼和心,被一个又一个具慧眼有慧心的人吟诵。

特别是那个海棠花落的早晨,些许花瓣偶然飘落到诗词的大树下,被北宋词人李清照的纤纤玉手,捡拾起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李清照大约创作于1100年春天的《如梦令》,携着海棠,仿佛俊逸潇洒的身影,穿越了从唐朝到宋朝的400多年时光。

时间回到大唐开元初年,也是一个春天的清晨,襄阳城外,鹿门山上,二十出头、正在隐居的孟浩然看到山里风雨方停,心中不禁诗意汹涌,一首简单却生动的诗脱口而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花里,也有海棠吧?

100多年后,李商隐缓缓走来,这位诗歌造诣很深的诗人身后,站着他十几岁的外甥韩偓,手握一枝海棠。

李商隐对韩偓是很欣赏的,单看这句夸赞就可见一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偓也继承了姨父的衣钵。那一个春天,韩偓看到一个女子,在酒醒懒起之时,为院子里被风雨打落的海棠而心思婉转,韩偓便从女子角度,写了一首《懒起》:“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暖嫌罗袜窄,瘦觉锦衣宽。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真乃似曾相识燕归来,“百舌唤朝眠”不是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很像吗?

光阴似水流淌,慢慢浸入公元1084年、这个北宋文坛的黄金时代,这一年,文学家李格非以“一道清流照雪霜”,为喜得之千金取名:李清照。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苏轼有好些学生都名闻天下,大约1094年春天,他的另一名得意弟子秦观就以一首《如梦令·春景》惊了春光:“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原来,海棠闪耀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前,经历了那么漫长的风吹雨打的时光,“昨夜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夜三更雨”;“试问卷帘人”与“侧卧卷帘看”;“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与“海棠花在否”;还有那个点睛之“瘦”,都印着“瘦觉锦衣宽”“人与绿杨俱瘦”的模样。

流转,流转,海棠伴着唐诗宋词的璀璨一并流转,转到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手中。记住了唐明皇那“海棠春睡”的唐寅,早已思绪悠悠,挥笔画下《海棠美人图》。

历史上的唐寅,字伯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好运,“三笑点秋香”的故事也纯属后人杜撰。他出生于明成化六年,苏州府吴县人,父亲是一个商人。他从小酷爱读书,过目成诵,“每夜尽一卷”。24岁那年,唐寅的父亲去世,母亲、妻子、儿子、妹妹也相继在随后一两年内逝去,家境逐渐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唐寅潜心读书备考。28岁获应天府乡试第一名,但次年参加会试,却因牵连科场弊案而下狱,罢黜为吏,他深以为耻,拒不到任,第二任妻子也因此离他而去。唐寅从此浪迹天涯,32岁才重返家乡,以卖文卖画为生,晚年穷困潦倒,但画作、诗文颇丰。

在《海棠美人图》中,唐寅别出心裁地题了一首诗:“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是的,无论怎样,海棠都依旧值得我们将真心相送。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