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书法大家柳公权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1-13

柳公权,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柳公权乃神童一个,不但书法名震朝野,且诗文清新亮丽。时人云:曹子建七步成诗,柳公权能三步成诗。至少说明老柳肚里有真货,妙笔能生花。柳公权官居侍书,历仕七朝,曾为帝王师,死后获赠太子太师。柳公权像盛世所有名臣一样,穷能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文人必备的基本要素,满满的硬指标,可谓达人!

唐代书坛,虽然英雄辈出,人才济济,却谦逊而不浮夸。包括柳公权在内的大多数书法家,大概多安于学问书斋,柳公权更是自信“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酒好不怕巷子深”,如果当时创办一个书法家协会,柳公权也许可以当个书协主席,实在是实至名归。

柳公权在世,至少算个中唐大牛人。祖宗三代世代为官,官还不小呢。柳公权是典型的官三代,官根可追溯到爷爷辈。人家家学深厚,源远流长,在庙堂高处,耕耘得硕果累累,誉满天下。哥哥柳公绰亦是朝廷要员,官至兵部尚书;柳公权肯定一肚子干货,能出口吟诗,即成佳作。柳公权尤以书法与文章见长于盛唐。

柳公权用毕生精力,圆了一个大丈夫立志必圆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柳公权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代成了不倒翁。柳公权在世时,据说谁家给老人刻墓碑必有柳公权写的碑文书法,否则便是大逆不道,至少是不孝顺老人。柳公权书法当时已扬名海内外,外邦友人进朝贡献,也以获得柳公权的书法为荣,货真价实的天下一支笔。

皇上与柳公权谈起书法来,甚至达到忘情程度。书画家多长寿,柳公权算得上高寿,活到八十八岁的公务员,于官位而终,即使放在当今,也算作松鹤龟寿了。老柳语直,居庙堂之高,最适合于做个谏议官,当然他就做了,如果做得不好,能接连辅佐三代帝王?后来致仕封为河东郡公,算作不小的官了,用今天的话作评论,老柳还是一个谦虚的人。

老柳虽然学成将佐才,卖与帝王家,但人家却是谦谦君子风度,大丈夫立于世,名扬海内外,胜不骄败不馁。至于柳体虽与“颜欧褚赵”并驾齐驱,何以在后世未长久大红大紫、成为热门书法圭臬,竟成为一种古董般书法风景,另当别论。

柳公权墓坐落在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原阿子乡)让义村北约1公里处。这是个盛产红苹果的地方,笔者一行人去时老天阴沉着脸,正值苹果红了,红苹果又大又甜,红苹果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文化加苹果的味道格外诱人。一群本地驴友,骑行到此,沾人家的光,我们才进了尚未对外开放的陵园大院。

寂静的陵园大院,由一对老农夫妇看守。院子东西长,南北稍窄,圜丘居其中。哥俩居一陵园,兄公绰墓在东,公权墓在西,相距40余米。墓前各立石碑一块。东碑中行隶书大字“唐兵部尚书柳公公绰墓”,下款楷书“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耀州事张凤鸣立石”;另一碑上、下款与前碑相同。中行隶书大字“唐太子师河东郡王柳公公权墓”。

文化名人的墓,自然不同于普通老百姓坟墓,一般坟墓,多为夫妻合葬墓,这墓也是柳大人与众不同的标志吧。哥俩好着,坚持一千多年的哥俩好着,却不见各自贱内或拙荆陪伴,两夫人皆未沾上夫荣妇贵的千年所有光芒。

经历了一千多年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风云雨雪,只是那两块碑,似乎经受过什么大委屈,只见碑腰间一条长长的裂纹,疑似人工修复痕迹。那块碑还在,圆墓仍然庄严地静卧在院落中央。

文化这东西实在怪,不论你怎么处心积虑去打压,却往往野火烧不尽般顽强存活;文化始终扮演着惯看秋月春风的重要角色,想想看,不论世事变迁,江山代谢,文化的种子与文化名人的足迹始终给人以精神食粮,照亮后来者前进的路。

墓碑上寥寥数笔镌刻,将一代历史文化名人的活档案保存了下来。柳大人当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千年,后人依然惦记着他的贡献,惦记着他的勤奋,怀念他一生一世对书法坚定不移的追求。原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魄力与生命力所在啊。

(《商洛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