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26
无论古今,教育始终紧系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也让开学仪式承载了非凡的意义。正如荀子所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作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尊师重道”一说最早源自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便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思想,而《礼记·学记》中也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在唐代,拜师礼进入国家官方礼仪典制之中。唐代的《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其中卷六七的“礼典”中记载着“天子拜敬保傅”,而卷一一七的《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脩》又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情况。到了清代,《大清会典·礼部·师生礼》中明确规定,国子监学生初见老师时,学生要“自东阶升堂”,这是因为在古礼中,东阶为下为卑、西阶为上为尊,并且,学生还需对老师行“三揖礼”。
除了通常的开学礼或拜师礼,古人在日常的学习中也有着很多尊师敬师的礼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弟子职》就详细描述了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等。例如:“受业之纪,必由长始……若有所疑,奉手问之。师出皆起。”在如今的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学生通常都会起立作答,古人自然也是如此。并且,古人每天入学堂和出学堂时都要对老师作揖行礼;若要去私宅拜见老师,需要在门外通名等候;若与老师在路途相遇,需恭敬地立于道旁,待老师通过后自己再继续前行。
可见,在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身份。《荀子·修身》曰:“君子隆师而亲友。”《吕氏春秋·劝学》中说,“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事师之犹事父也”,其中“事师如事父”或是继承自西周《太公家教》中“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也使得民间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流传千古。
古代的君王名侯中也不乏尊师重礼的贤士。例如汉武帝到东郡巡视时,就曾顺便去看望自己做太子时的老师。据《通鉴·汉纪三十九》记载,“丙辰,帝东巡,幸东郡,引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
在古代,无论是学生的入学仪式还是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尊师礼则,都是在通过仪式感去表达学生对师长的尊敬与热爱。 (《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