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23
闻喜东镇营里村的药农辛灵海参加医博会,怀里揣了本《本草纲目》。
这位原本与中药材八竿子打不着的炼钢工人,因为企业破产而失业,最终阴差阳错,在人生的后半程走上了种植、加工中药材杜仲的道路。相比于槐米、菊花、连翘、黄芩、柴胡等15种“道地药材”,杜仲作为“地产药材”,在运城的地位和影响力都稍差一些。正因为如此,辛灵海一有机会就向人翻开《本草纲目》,希望能给他心爱的杜仲正名。
书中记载:“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而且特别注明:“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辛灵海据此证明,杜仲适合运城种植是有依据的,虽然不在“道地药材”名录中,但品质绝对是非常好的。
辛灵海很卖力地推介,但能听到他话的依然是极少数人。同样,他在杜仲加工上的以叶入茶甚至是与青柑相结合做成青柑茶的创新,也仅仅局限于个体的摸索。
以药茶产业为例,全市目前共有14家企业和合作社在做,这些市场主体之间,竞争的多,合作的少,他们之间的局部创新并没有在最短时间内化作产业上的整体提升。事实上,他们之间缺少着一种竞争之上的合作和分工之后的联合。在缺乏互信的竞争态势下,这种合作与联合很难自我产生,即使勉强产生也很难发挥作用。这种事情,必须由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来做——想来想去,再没有比政府来做更合适的了。
运城可种植药材如此之多,药农们种植技术千差万别,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同样也是五花八门。在这样各自为战的碎片化市场中,任何一个经营主体想要真正做出品牌和影响力,都需要投入无法想象的巨量成本。如何把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像运城苹果、运城面粉一样,做一个中药材的区域公用品牌,在品牌运营上降本增效,在种植加工上提高标准化水平,是摆在运城中医药产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这种事情,也只有能调集各种社会资源的政府才能做得更好。
运城要打造从中药材种植加工、特色医院、康养旅游到健康养老的全产业链,其中药材是基础和核心。市委书记刘志宏要求,运城要加快优势药材新品种选育,创建中药材种植示范园,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打造运城中药材品牌,实现运城中药材更大发展。这就需要将面前的难题逐一破解。
现在评价中医中药,用的其实是西医西药的标准,这其中当然有不匹配之处,如何科学研究,推出兼容中医药自身和现代医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是解决中医药发展最关键的方向性问题。我市在中药材种植、加工方面,虽然已有一些企业崭露头角,但依然缺少真正有号召力、有带动力、有体量的龙头企业。具体到某一类别中药材的种植上,如何提高种植效率和效益,如何实现标准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另外,中医药在新时代、新需求下的新定位、新方向等前沿议题,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给出答案。
上述困扰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问题,作为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运城,应该先行先试,加强课题研究,在中医药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亚宝从“宝宝一贴灵”起家发展成如今的医药航母,山西佳能达华禹制药依靠两个配方从一个村诊所发展成现代化制药企业,这不仅说明运城在中医药方面的底蕴深厚,更说明可能还有更多的潜力没被挖掘出来。
我们运城要认真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医药强省”战略,打好特色医疗牌,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就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甚至是创新政策和措施,完善一系列保障机制,这样才可能把运城中医药打造成国家级品牌,才可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运城贡献。在这方面,我们不仅需要个体先行先试的勇气,更需要鼓励和保障先行先试的政策体系——发展中医药,运城有条件,也应该先走一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