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公路建设的“河东速度” 与“河东品牌”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19-09-19

伴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70年风雨历程,70年砥砺奋进,运城公路人,以“站起来是座碑,倒下去是条路”的“铺路石”精神,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书写着一首“康庄大道出河东”的壮丽史诗。

70年,峥嵘岁月如歌;70年,红旗漫卷如画。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的纪元。

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交通事业也伴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全面发展。70年,运城干线公路事业在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的正确领导下,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几代公路人前赴后继、栉风沐雨、无私奉献、奋力拼搏下,在艰难中前进,在曲折中攀升,全面实现了从新中国初全境248公里简易公路、零公里等级公路到2018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5802公里的历史性跨越。其中,国道1248公里,省道695公里,县道2611公里,乡村道及专用道11248公里,高速公路603公里。全市公路密度111公里/百平方公里,更率先在全省完成了村村通油路工程。

2000年,是运城干线公路事业攀升巅峰的一个历史分水岭。特别是“十五”以来,运城公路分局以每年100公里的路网改造速度,先后完成大修和路网改造工程481.8公里,县际公路240.4公里,运城境内沿黄公路改造178公里,总计投资20亿元。由此创造了运城干线公路建设的“河东速度”,创造了运城公路建设质量的“河东品牌”,确保了13个县市区干线公路的安全便捷畅通,中心城区通往各县市的“一小时交通经济圈”正式形成。

70年来,一代又一代辛勤的公路人把自己的前途同运城干线公路的命运紧密相连,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公路建养管征各项伟大实践,完成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零”养护,原始粗放式的铁镐养护,到如今科学规范现代化养护的华丽转身。

上世纪50年代的十字镐,60年代的手扶拖拉机,70年代的沥青路、大油池、灰头灰脸养路人,到90年代,公路养护的科技含量和机械设备得到了空前充实,先后配备了多功能养护车、大型震动压路机、进口扫雪车、装载机、刮路机、平地机、路面切割机和沥青拌合摊铺机等先进的公路养护设备。路面也由过去的砂石路面、渣油表处路面全部改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

进入21世纪,筑路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得到极大的引进和使用,同时,全市13个县(市、区)养护段拥有了养护高速公路的养护资质;勘测设计院、监理中心等单位人才进一步优化,设备进一步更新,由过去的单一养护作业发展为具有公路养护、建设、设计、监理、试验的全面能力,而且具备了较高的资质等级。

70年来,全市公路系统一代又一代公路人薪火相传,充分发挥勇于拼搏、无私奉献、忠诚事业的铺路石精神,紧紧围绕运城干线公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优势,不仅推进了事业的长足进步,也改变了自身行业形象,努力实现了养路员工由贫穷辛苦一群向精英白领一簇的时代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全局仅有局机关一座住宅楼,办公室兼休息室。下属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均是“窑洞式办公”,养路工住所分散,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蓑衣斗笠,风餐露宿,辛苦至极。进入21世纪,分局把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作为养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投资力度,13个县段段房相继建成,各段职工的住宅楼也一幢幢拔地而起,且在建设规划上追求当代理念、艺术观点和审美视觉,庭院内种植花草林果,修建亭台楼阁,增加绿地面积,园林雕塑相映成趣,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香化同步建设,春有花,夏有荫,冬有青,小区建设呈现“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画中”的景象,园林型、生态型工作区、生活区已见雏形。

70年来,人才辈出成为运城公路事业不断向前的根本保证;科技创新成为他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动力源泉:1978年,全局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有10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6人。目前,全局大专以上学历1500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55人,初级职称180人,专业技术人员门类齐全,知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在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同时,运城公路分局坚持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在全系统大力构筑“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于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机制。该局每年坚持召开养护工作现场推进会,适时组织全局养护技术大比武,大力推广科技养护机具创新,组织公路员工开展科技攻关活动,连续多年在全省养护技术比武中名列前茅,数百名养护技术能手成为公路养护战线上的尖兵。

回望历史轨迹,瞩目发展征程,搜寻岁月痕迹,我们依稀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提出的“先求其通,再求其好”的交通发展方略;我们依稀记得,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艰苦奋斗,努力筑路”的伟大号召;我们也依稀记得,上世纪70年代,“民工建勤,国家补助”、“艰苦奋斗,大办交通”的创业热潮在河东涌动……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48公里简易公路,到上世纪80年代的10公里二级公路,直至现在近两千公里干线公路,每一次历史记忆无不诠释着运城公路人创造的奇迹,每一块历史丰碑无不记载着我们养路人的付出与奉献。当年运风高速建设者的身姿依然挥之不去;大运路上,公路健儿只争朝夕夺第一的雄风犹在;县际路百里战线上,抵御数月暴雨,抗击非典袭击,与天斗,与地斗,与灾害斗,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无怨无悔,创造了240公里精品路的奇迹。大修工程,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追赶工程的进度,公路人舍去了儿女情怀,远离了家庭温暖,战风沙,斗严寒,饿了,捧着大碗,就着泥沙,吞咽工地上的艰辛;渴了,俯首渠边,畅饮甘泉,品味养路人的豪情;累了,天为幕,地为床,编织公路人的梦想。沿黄工地,面对179公里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大无畏的运城公路人没有低头,而是以“艰苦不怕苦,困难不怕难,缺资金不缺精神,灾难强意志更强,任务大决心更大”的运城公路人精神,实现着一个个奇迹,跨越着一道道屏障……

每一次时代的变迁,每一次历史的进步,运城干线公路事业的每一次腾飞,无不凝聚着几代公路人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无时无刻不值守在建养一线的养路员工们!他们犹如河东大地的铺路石,忠诚职守,勤奋敬业,70年如一日,伴着路小憩,贴着路呼吸,巡路、养路、护路,天天与路在一起;他们从青春年少熬到了白发皓首,献了青春献子孙。父亲走了,儿子来了;兄长走了,弟弟来了;甚至是夫妻联袂,父子倒班,一直延续和壮大着公路事业的血脉;他们随着路标的改变而确定人生坐标,他们随着道路的延伸而付出着青春年华;他们“因路通而乐”,他们“因桥固而安”;他们因路而生,路因他们而长。(梁孟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