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对联,伴随着我的军旅生涯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7-31

□巩崇吉


回望十七年军旅生涯,无论在银装素裹的祖国北疆,还是在丝竹管弦的锦绣江南;无论在金戈铁马的军营,还是在科技强军的军校,我始终保持着收集和书写对联的爱好。一副副字斟句酌的对联,伴随着我的军旅生涯,抒发着我的真情实感,记载着我平凡而无悔的前行脚步。  

1976年,我们一批“山西娃”参军服役,驻守在吉林省的一处小镇。连部门前数百米处有座小山岭,在那“攥一把土都能捏出油来”的小山上,苍松古柏挺拔而茂密。严冬时节,树冠上积雪不化,像极了身披银白铠甲的方阵。有一年春节,我为连部大门写了这样一副长联:

青松翠柏傲霜雪,祖国边关风光无限;

铁壁铜墙沐春光,人民战士守土有责。

春节军民互访,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和当地老乡,都夸这副春联写得不错。

1983年9月,我们一批年轻军官考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在学海泛舟的新征程上,我没有忘记以楹联形式反映军校的生活。一次,哲学系举办理想信念辩论会,我和一位教官共同采写了此项活动的新闻稿,文中有这样一联:

谈锋闪烁,求真理碰撞真知灼见;

辞采飞扬,树理想汇集吉光片羽。

有趣的是,开完辩论会不久即放暑假,8月初,我在家乡永济翻阅《山西日报》,忽然眼前一亮,看到这篇约占四分之一版面的深度报道,感到十分欣慰。

还有一次,哲学系举办集邮展。在那时,写家信或给战友写书信仍是互通信息的主要渠道,可我一向对信封上的邮票鲜有关注。在集邮展览中,那色彩纷呈的方寸珍品令我大开眼界。通讯稿中也有这样一联:

缩龙为寸,点缀多彩生活;

集腋成裘,展示大千世界。

1986年春节前,我回家乡度假探亲。村里一位长辈找我写春联。我问:“您想写些啥吉祥话?”他笑呵呵地说:“党的富民政策好哇!今年是牛年,收成不错;来年是虎年,俺还要奔小康呢。”我想了想,依老人家的意思写道:

庆丰年,致富全仗拓荒牛;

奔小康,腾飞更待插翅虎。

转眼到了1987年夏,4年的军校生活即将结束。战友们纷纷拿着纪念册互相签名留念。我系一名学员,平时课堂发言不多,毕业前,他的一篇重要论文发表,引起不小轰动。我佩服他藏而不露的学识,写了这样一联相赠:

未向同窗发宏论;

忽在报端署大名。

当过兵的人,正式佩带领章帽徽和取下它的那一刻,定会终生难忘。1993年秋我请求转业,十多年的军营生活就此“翻页”,禁不住心潮翻卷、感慨万千。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半是自慰、半是自勉的一联:

铁打营盘流水兵,“国防绿”慎勿褪色;

多彩人生风雨路,“军旗红”仍需闪光。

后在铁路系统某央企任职。有一年举办公司暨董事会成立周年纪念活动,我起草的简报中,主标题仍采取对联格式:

可庆可贺可载史册;

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到地方工作后,同乡战友的相聚反倒多了起来。有一年春节期间,参加战友爱子的婚礼,应主人之邀写了这样一副婚联:

新年新春添一桩新禧;

新事新办树一代新风。

在常人眼里,婚联中平平仄仄的叠字艺术略可称道。那位老战友却对我说:“从中读到‘一、二、一’军营步伐的节奏”,知我者,战友也。

退休后,我来到大上海看护可爱小孙女,和在沪打拼的爱子他们生活在一起。去年春爱子喜迁新居,喜欢舞文弄墨的我,在新家门上写了一副对联:

乔迁恰逢春光好;

安居更喜景物新。

表达了我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以及当好“编外文明市民”的良好愿景。

一片深情系楹联,两行墨香沁心扉。对联,是我心中的一片绿洲。它使我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更富有,带着一份“兵味”的诗情画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