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在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闻喜现场教学点上的经验交流发言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19-05-01

文化浸润乡土 文明引领振兴

—在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闻喜现场教学点上的经验交流发言

闻喜县委副书记、县长 黄亚平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灵魂”和“引擎”。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现把闻喜县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思考和做法,分三个部分作以分享和交流。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和思路
  近年来,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现象日益凸显,产业发展缺人才、基础建设缺资金、精神生活很贫乏等问题都是农村普遍的社会现状,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386199部队”“三留守”便是形象的描述。为了破解这些问题,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句话总要求。习总书记后来又提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振兴具体路径。抓乡村振兴该突出什么,具体该从哪里抓起?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我们认为,产业靠市场,政府来主导,而且发展需要过程,有的周期还比较长,这几年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引领、家庭农场示范等也都有路径可循,产业的问题解决了,生活富裕的问题就解决了。生态宜居、基础设施的建设,绿化、美化等问题,政府投资可以解决、社会力量可以参与,但是如果老百姓的素质不高,即使是修路、绿化这些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不会去支持。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我们觉得切入点是人的问题,以乡风文明为切入点或突破口,通过人心的凝聚、“三治”的融合,来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
  习总书记曾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塑魂。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抓住了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的思路是:以乡风文明为切入点,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以新乡贤为骨干,以人民群众(农民)为主体,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资金互助合作社为撬动,以家庭建设为重点,建设良好家风,繁荣乡村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实现“三治”融合!
  解决人的问题
  新乡贤是难得的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有力支撑。培育新乡贤群体,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强大正能量。全市开展“寻找新乡贤”活动以来,我们采取颂古贤、引今贤、培新贤、育小贤,“寻、引、育、宣”四措并举,吹响新时代乡贤“集结号”。我们积极调动本土工作的优秀人才,各村的能人、富裕起来的企业家以及老军人、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等各种乡贤回乡到村、发挥作用,并且通过“凤还巢”,吸引在外地工作的、对家乡有情怀的能人贤士补充到新乡贤队伍中来,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新乡贤理事会,建立新乡贤乡情库,选树“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等五个方面新乡贤1267名。一方面,利用“一约五会”让他们发挥作用,成为乡村治理的骨干。另一方面,成立新乡贤内置金融合作社,为新乡贤搭建服务产业发展的合作平台、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平台。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他们成为乡村组织的“外援团”、乡村善治的“助力者”,乡村文明的“引领者”,乡村发展的“智囊团”,乡村和谐的“润滑剂”,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正能量。
  解决人心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心就是生产力。当前,一些村级组织处于涣散状态,老百姓文化活动贫乏,思想缺乏正向引导,失去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最核心的就是乡村的人心没有凝聚起来。靠什么来凝聚人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理论武装人,让群众“占心”。“地里咋能不长草?种上庄稼就长苗”。这些年,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理论宣传通俗化不够。为此,我们在市委宣传部的号召之下,组织了405名基层理论宣讲员,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机关厂房,开展各类理论宣讲1000余场次。
  精选宣讲内容。过去宣传讲稿子,现在宣传讲段子。我们要求理论宣讲员根据群众需求,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理论,群众关注什么我们就讲什么,群众喜欢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让群众听清弄懂,使理论可亲可近、令人信服。
  创新宣讲方式。过去宣讲在会场,现在宣讲找人群。郑重其事坐在课堂听讲,有时效果还不一定好。所以我们现在的理论宣讲多选在人员集中的广场、戏台、树下、车间、地头等地,而且创新宣讲方式,做到“官民同步”,把有组织有规模的开展宣讲和发动群众运用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自发宣讲同步。一些乡镇还充分利用各村喇叭进行政策宣讲,并组建宣讲员微信群,定期推送最新理论政策文章,把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给各位村民。
  比如,裴社乡裴南村村委会主任贾兴华几年如一日,坚持“宣讲喇叭”每天早上准时响起,多年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及时有效地向群众传播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最新精神等。收听喇叭已经融入了全村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习惯,村民们纷纷打趣道:“过去起床靠鸡鸣,现在叫醒靠喇叭”。每天听一听党的惠农政策,对美好生活更有希望了,对强大祖国更有信心了。东镇上镇村、神柏乡下丁村、薛店镇沟渠头村、郭家庄镇西阜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纷纷借鉴推广,目前全县广大农村的喇叭已成了宣讲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深受群众喜爱,“小喇叭”在传播党的声音中发挥了“大作用”。
  比如,我们的平民小板报。老干部局退休干部杨高生是一位乐施好善的热心人,自从退休之后没有事干。出平民小板报缘于他的爱人是一位老师,经常给邻居的孩子补课,用到一块小黑板。爱人补课之余,他有时就利用小黑板给孩子们写一些正能量的故事、一些诗词,挂在自家门口,慢慢发现好多路人有兴趣,而且有时候聚集的人很多,索性就加大了出板报的频率,平均每周一期从未间断,到现在为止共出了128期。目前,杨高生老先生门口的小板报已经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利用多种阵地。我们创新打造理论阵地,让党心民心心连心。目前,全县27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实现全覆盖,265个道德讲堂走心宣讲,85个村史馆建成投用,75个日间照料中心日常化运营,37个村的红白事有了集中办理场所。通过农家书屋学习提升、道德讲堂教育引导、日间照料中心赡养服务、善行义举榜示范引领、红白事新事新办等,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进一步得到转化提升,乡间处处是温情。
  理论宣讲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位金牌宣讲员。曾担任过县委书记、县老年大学校长的吉炳南同志今年已经81岁高龄,多年来自费订阅人民日报,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并且组建了“红色先锋宣讲团”“新时代宣讲团”,带头深入基层宣讲理论。他也是闻喜县推选出的运城市“基层理论宣讲专家”。他自退休起20年如一日地宣讲党的好政策,足迹遍布全县13个乡镇和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听众人数达万人次。五六辆骑坏了的自行车,30余本写满注解的笔记本,100多份亲手撰写的宣讲稿,见证了他这些年来的坚守和付出。
  二是文化塑造人,让群众“美心”。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非强制性的影响力,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用什么样的文化来唤起群众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得好好思考。我们立足于闻喜全国家风家教之乡的实际,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乡村振兴,强化文化共识、增进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主要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工作。
  全县的规定动作。大家都知道,闻喜县有一个裴柏村,出过59个宰相、59个将军,裴氏家规驰名中外。所以,我们弘扬宰相文化,在全县开展了家风家教文化系列实践活动,提出了“学宰相家训、用文化兴家”的全民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大家学习宰相家规,借鉴和吸纳裴氏家规的现代意义,助力个人的家庭建设。我们连续3年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今年我们以此为延展,要求全县的老百姓要立家规、传家规、晒家规、评家规,通过老百姓自己立、村村晒、乡里评、县里选的方式,逐级上报评选出全县1000名优秀家规,装订成册给老百姓发放。这样的活动不仅让群众提升了家庭建设家规约束的意识,而且晒的过程也是监督是否说到做到的过程,评的过程也是相互比较学习的过程,让群众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这里给大家列举一些历年来的特色活动。比如,幸福微瞬间自拍大赛。就是通过我们的智能手机、全民自媒体,让大家关注真善美,通过微爱、微孝、微美,来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幸福瞬间。老百姓拍好后,通过网络上传至宣传部的评比平台,操作很简单。活动共征集到了照片1386张、小视频357集,其中讲述传承家风故事665张、言传身教传递诚实守信289张、公益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432张,通过“投票+集赞+专家”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出最感动的瞬间,推选出十佳微瞬间@大温暖摄影奖。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的老百姓学会以美的心态、美的眼睛来捕捉、感知和体验生活之美。
  再比如,“妈妈的味道”家庭美食大赛。我们把民间已经遗失的、在饭店里吃不到的美食,动员我们的农村妇女去做记忆中的传统美食。活动开展以后,家庭主妇踊跃参与,打麻将的少了,说闲话的少了,每天就是琢磨如何提升菜品。全县各乡镇共有3000余名妇女参加了海选,举办了14场初赛,评选出160道闻喜特色的菜品,并在决赛评出十佳美食。这些看起来很小的活动,不仅是美食文化的传承,更增加了家庭的和睦,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指数,也算是助力家庭建设的有效尝试。
  公共文化惠民。这两年我们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大院,包括村史馆、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并且常年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为群众送戏近200场、送电影4000余场,为全县农家书屋购回图书27783本,且每年对农村书屋书籍刊物进行补充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开展“书香闻喜、图书漂流”文化进万家活动,非常受群众欢迎。全县设立图书漂流书屋、图书漂流书车,先后深入全县13个乡镇,为农民群众送去了政治、经济、法制、科技、国学经典、医疗养生等各类书籍3000余册,在全县农村形成“多读书、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文化风尚。
  挖掘本土文化。闻喜文化底蕴深厚,各具特色。各个乡镇很多村的历史文化、民俗特点都值得挖掘和整理,我们鼓励各地结合各自文化资源禀赋,打造特色文化村。比如,陈家庄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那里曾是稷王山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被誉为河东“西柏坡”,我们利用太岳三地委旧址纪念馆等开展红色革命教育,打造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红色文化体验旅游村,每年前来参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机关单位、学校的干部职工、师生以及游客达到14000余人次。比如,我们的南郭村既有郭璞堪舆文化,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这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小岗村还要早半年多。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闻喜人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再比如,上邱村是三国名将毌丘俭的故里、仪张村是戊戌六君子杨深秀的故里、上镇村是当年汉武大帝赐名的双喜文化村等,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通过挖掘本土文化,提炼文化价值,来教化当地群众。我们还鼓励各村写村史,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群众感知文化的魅力,热爱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是梦想凝聚人,让群众“齐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就是我们亿万老百姓的幸福梦,老百姓生活好了,日子幸福了,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汇聚起来,就是伟大的中国梦!所以,我们要让每个老百姓,在国家这个大集体中有责任感、有尊严、有荣誉,培养大家的国家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文化的力量,激发大家爱国、爱家、爱生活。我们提出一个工作模式,叫“组织有号召,活动有载体,乡贤来引导,群众来参与”,充分挖掘好每一个不同节日的教化功能。
  传统节日。我们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重要节点,鼓励和引导各乡镇、各村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唤起大家的乡愁记忆。比如,每年的重阳节,全县至少有80%的农村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敬老、爱老活动。特别是柏底村在重阳节连续多年举办德孝文化节,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个奖项、一个拥抱、一碗长寿面、媳妇给婆婆洗一次脚,赢得了村民的好评和全县的认可。比如,我县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就是许多村在每一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本命年热心公益活动,村子里当年36岁的年轻人,要捐款捐物,给村子里办一件实事,并且为村子请剧团唱戏、闹红火。这样的活动也激发了年轻人爱乡爱村的乡土情节。
  另外,我们还针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开展了“黄手环”关爱老人让爱照亮回家路公益活动,为他们免费登记、注册和发放附有自己姓名、住址、家属联系方式等信息的“黄手环”。佩戴黄手环的老人如果迷路找不到家,我们就可以根据黄手环上面的相关信息,及时跟老人的家属联系,帮助老人回家。
  国家法定节日。我们鼓励各单位、各乡镇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国家法定节日,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比如说,“三八”妇女节举办“最美家庭最美家风”巡讲活动,多位先进典型作了事迹报告,特别是闻喜县东镇西街村的郑喜贵家庭当选了全国“最美家庭”。比如,国庆节期间,我们组织基层群众举办合唱比赛。
  近两年,全县乡村共开展各类大的群体活动500余场,切实做到了用文化浸润生活,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特色节庆活动。各地都有着特定的民间节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古庙会,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民间节日,鼓励引导节庆活动的开展。比如石门乡举办“汤王山文化节”、裴柏村举办“裴氏后裔寻根祭祖”活动、裴社乡举办“郭璞文化节”、东镇举办“双喜文化节”、郭家庄举办“山楂花节”、侯村乡举办“楹联文化节”、畖底镇举办“介子推寒食文化节”等。这些特色节庆活动,也吸引了老百姓的广泛参与。特别是,我们连续三年举办“新时代家国情”中国家风家教系列文化节,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氛围。
  比如,我县的侯雪梅老师,他们家在家庭管理上采用军队管理模式,在家里设立了“司令部”和“四大军区”,父母家是“司令部”、孩子家是“军区”。他们家实行民主集中制,在传统节日和父母生日,全家聚餐,其他节日各自安排,如果有人不参加,大家召开民主生活会“批判”他。同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高级军官”会议,研究家庭发展方向,解决家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传承好家风。其家庭被评为首届中华家风家教典范家庭。
  专题文艺演出。每个周六,我们都会在人民广场举办由群众“自创、自导、自编、自演”的形式多样的“周末喜相逢”暨“我有拿手戏”群众文艺展演活动。所有节目来自农村基层群众,而且是通过层层筛选,这也倒逼了我们基层文化活动的繁荣。目前,已经培养了20多个业余剧团,常年活跃在全县各镇村,通过欢声笑语弘扬社会发展主旋律,传播时代正能量。河底镇茨洼村是远近闻名的文艺村,一个仅有500多人的小村子,就可以在县级舞台举办一场春晚,我们就发挥他们村的文艺优势,让他们在全县进行巡回演出近百场。
  四是文明引领人,让群众“走心”。一个好的榜样,可以感召一群人、带动一群人、凝聚一群人。为此,我们以评先创优为突破口,每年全县开展“道德模范”“道德模范提名奖”“闻喜好人”“家风家教典范”“星级文明户”等各类典型评选,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典型评选,注重过程。作为省级贫困县,对于“五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我们做到评选对象全覆盖。桐城镇的贫困户王文蛋和李俊凤夫妻二人一病一残,平时靠捡垃圾维持生计,收入微薄。虽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们不等不靠,依靠承包土地种植苗木和药材,实现年收入近两万元。他们村评选星级文明户时,自评环节他们给自己打了很低的分,只给自己评了一个爱国爱党星、诚信守法星,但是村民认为他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所以在村民互评时,村民给他们的分打得特别高,最终把他们评选为“五星级文明户”。扶贫扶智扶志,这样的荣誉让夫妻俩感动万分,更增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奖项颁发,注重仪式。由县级包联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亲自上门把荣誉证书、奖杯等直接送到获奖人手中。有的村还敲锣打鼓,引起强烈反响,真正起到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良好效果。
  榜样上墙,注重示范。闻喜县几乎所有的村,都有“善行义举榜”,有很多评选出来的“好婆婆”“好媳妇”和各种模范。所有村都张榜公示,而且把一些事迹拍成视频,在电视台播放,所以现在村里人不比钱多钱少,就比榜上有名无名。通过示范引领,增强了群众的荣誉感、自豪感,崇德向善的氛围更加浓厚,乡风文明进一步好转。
  活动开展,注重融合。我们目前建成的文化大院,融合了许多功能,包括村史馆、文化讲堂、日间照料中心、红白理事会、新乡贤办公室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活力迸发。比如,沟渠头舞台,既是道德讲堂,又是日间照料中心吃饭的地方,也是办理红白事的地方。通过红白理事会统一地方、统一标准办事,节约了资金,村里还用微薄的收入反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人,老年人又义务给村里打扫卫生。小小的一个服务平台,也集聚了治理的力量。再比如,柏底村的日间照料中心,全村妇女志愿服务给老年人做饭,老年人还要打分评比,不仅提升了妇女们的厨艺,解决了厨师的费用,还提升了村民互帮互助、奉献爱心的行动自觉。
  一个基层文化大院,融汇的多种功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凝聚起共建村庄的力量,实现了村庄善治。
  五是事业感召人,让群众“暖心”。毛主席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各界人士干事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我们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同时又高端谋划了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推行“上山下乡”计划,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干部有作为。有为才有位,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我们的干部在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中,找准了自己在农村工作中的位置,体现了价值,树立了威信,在推动其他工作时,也更有影响力、更有号召力。
  群众信组织。搞乡村文化建设,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改变心态、收获快乐,体验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这些活动通过互动交流,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党说啥就干啥,也能增强群众对组织的信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合力。
  合力促发展。干部有了威信,群众有了目标,干群齐心、万事不难。针对农村发展缺产业、缺资金的问题,我们成立新乡贤互助资金专业合作社,利用新乡贤有头脑、有思路、有眼界、有好项目、有好点子的优势,让新乡贤带头出资,搭建帮助急需资金的村民解决燃眉之急,利息收入用来发展孝敬老人等公益事业的平台,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搭建了新乡贤回馈家乡的服务平台、互助平台、奉献平台、团结平台,通过合作社的建立,形成了村里村外的互动、老年和壮年的互爱、强者和弱者的互助,让资本这个纽带,成为利益的纽带和情感的纽带。
  比如,上镇村的任占龙,连任村干部30多年,累计为村里投资捐款数百万元,建成了村文化广场、天下最大的“双喜”村门、村委会办公大楼等民心工程。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支村委成员每人投资10万元,与双汇集团联姻建成了现代化的生猪养殖基地。目前,猪存栏达到6000余头,每户年均增收过万元,并在春节时给全村每人免费分发5斤猪肉。全村党员干部形成了甘于奉献、乐于付出的良好氛围。村风民风正,村里人气旺,男的不愁娶媳妇,女的不想嫁出村。
  比如,柏底村卫岳兵成立的新乡贤合作社,村民可以拿自家的宅基地使用证进行贷款。村里的养殖户卫天水,由于银行贷款迟迟下不来,但又急于购买饲料,拿着土地确权证找到了新乡贤合作社,当天下午5万元贷款就到了。不仅贷款速度快,利息还比较低,今年他在增加锅炉取暖设备时又毫不犹豫地拿着土地确权证再次贷款两万元,新乡贤合作社再一次帮助他渡过了生产生活难关。
  我们通过基层干部合力一心,用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凝聚了更大的力量、调动了更多的资源。
  比如,下峪口村孙庆礼,为家乡文化大院建设捐资70万元,道路建设捐资6万元。仓底村的退休干部孙年发,连续十余年通过笔端、镜头,发掘村里的能人、贤人,记录村里的新鲜事、感人事,无声地传承好家风,净化好村风。优秀民调员赵膺,十多年间主动承担村义务民调员的职责,调处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200多起。后宫村的杨德功,建立家庭档案馆,建家规整家风,见证时代变迁。礼元镇退休军人支国发,组建100多人的文体协会,自编自演内容健康活泼、充满正能量的文艺节目,走乡串村为百姓演出。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闻喜县做的尝试也仅仅是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的一点探索。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乡村振兴全方位的实现路径,尊重差异、因地制宜,文化铸魂、多元发展,让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强。
(编辑:张波)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