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夏县祁家河村 坚持60年丧事简办

来源:黄河晨报发布者:时间:2017-07-11

7月6日凌晨4时许,地处中条山深处的夏县祁家河乡,云雾茫茫,风雨交加。6时30分,乡党委书记邢健、乡长李文俊领着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们冒雨查看危房。邢健一行来到贫困户杨某家问及情况时,臂戴“孝”字黑纱的杨某说:“几天前老父亲不在了,办完这场丧事,总共开销约2000元。”随同的帮扶工作队员、第一书记们个个感到惊奇不已。

村规 在困难时期立下

祁家河乡距离夏县县城有75公里,深山小镇上的祁家河行政村,辖杨家窑、赵庄两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组、204户、802口人、1100亩耕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山路崎岖,交通闭塞,医疗条件极差,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山村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温饱难当。因为穷,面黄肌瘦的村民,平均寿命也不过五六十岁。因为穷,村里立下不成文的规矩,不论谁家老人不在了,一律不超三天出殡下葬,村民组组长为丧事主管,叫来邻居几个男女,带上锅盆瓢勺,做下粗茶淡饭,专门招呼事主家的亲戚,安排本组各户劳力,分组加班加点开挖墓穴,不在事主家吃喝。下葬当天,炒一大锅烩菜,做一大锅“旗化面”(这种面条皮厚、呈三角形),执客自己动手,蹲在地上吃,午时出殡,安全下葬后,抬棺执客每人再发一盒香烟,各自回家。

执客 16年不吃事主饭

今年68岁、先后干了40多年村干部的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杨祁海和历届支村委一班人,积极倡导节俭办理红白喜事,他们坚持厚养薄葬的信念不动摇。该村丧事简办风俗,延续至今实属不易。活生生的事例与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现象形成明显反差。但是,杨祁海和班子成员一直在寻找着,怎样破例去除执客拥在事主家吃饭的老规矩……
那是2001年秋的一天,村里80岁的老干部杨石管因意外事故身亡。当天,本组另外一个特别贫困家庭的老人也去世了。要是在这个贫困家庭设立大锅饭,那真是雪上加霜。主事的村民组长祁向民把情况向村支书杨祁海作了汇报后,村干部们都不好开口改变村里沿袭多年的老规矩。执客抬棺埋人费劲活累,不吃不喝,谁来开这个头,谁来抹这个黑脸。就在这时,去世的老干部杨石管的儿子、共产党员祁伍全挺身站了出来,他跪在地上,含着热泪说:“父老乡亲们,邻居老人也去世了,他们家是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我向大家赔罪了,不是我不舍得,从今往后,咱村埋人老规矩改一条,执客一律不准在事主家吃饭了,墓填碑立每人发一盒烟就算了事。”从此,小山村丧事简办越发简单。村里党支部委员祁伍全告诉我们,村里执客不吃事主饭至今坚持有16个年头了。

在外 入乡随俗照章办

在祁家河小山村,村民说家家都有老人,不铺张、不浪费、节俭办丧事得到村民一致赞同。
村里有人去世,不请全村人,一切安排由主事的本组村民组长说了算,事主想越“红线”行不通。那年,一名在外工作人员家的老人去世后,局领导和同事跑了100多里山路赶来吊唁,事主想加上两道菜体面体面,却遭到主事组长的拒绝。多少年来,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现象。
在这个小山村里,不管谁家办丧事,抬棺打墓必须家家有人。这些年,在附近打工的村民,接到埋人通知,发棺当天自觉赶回来,远在外地的不能赶回来的找人顶替,特殊事不能来的自掏100元的打工价,由主事村民组长找人。
采访时,今年40多岁的村委主任杨登峰告诉笔者,现如今该村村民家里办丧事,一般家庭亲戚饭只限几个帮忙人和主事人一同吃,买15斤猪肉,分发15~20条香烟,每盒5~7元不等,比较富裕的家庭总开支也不过3000余元。这种勤俭节约办丧事的好传统,他们要不断发扬光大。 (张秀峰 姚中吉)
(责任编辑:吴琪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