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26
随着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日益增多,老年医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面对老龄化带来的“银发浪潮”,市中心医院积极行动,紧跟相关政策,将老年病科列入重点发展序列。经过多年的耕耘,2025年10月,老年病科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那么,老年病科考入“省重点”的秘诀是什么?
以人为本,实现一站诊疗
“王大爷,您慢点上,不着急。”在护士的关注下,80岁的王大爷缓缓迈上台阶。这不是日常的上下楼梯,而是老年综合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2025年7月,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依托多学科协作优势,建成并启用老年综合评估室,以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为老年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助力老年人安享品质晚年。

为患者检查身体
老年综合评估室,由该院老年病科医师、中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临床营养师、老年专科护士、药剂师等多学科专家组成,采用标准化评估工具和多学科协作模式,全面筛查老年人多维度健康问题,共同整合出最优且涵盖医疗、护理、康复、营养、心理等全方位的照护计划,后续通过电话随访、门诊随诊等方式定期评估效果,动态优化方案。
“在老年综合评估室,护理团队是评估流程的核心执行者和协调者。”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刘媛介绍,“老年专科护士会为每位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基础评估,并进行详尽的用药安全核查和营养风险筛查。这就像为老人绘制一幅多维度的‘健康画像’,捕捉那些容易被单一疾病诊疗所忽略的潜在问题和功能变化。”
“衰老不是疾病,但衰老带来的功能衰退需要科学干预。”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常念欢表示,老年综合评估室的设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从“治已病”转向“防未病”,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人”。
近年来,国家对老年病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老年病科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如今的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有病床44张,配备心电监护仪11台、无创呼吸机3台、高流量湿化治疗仪3台、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6台、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3台,是集神经内科、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老年肿瘤、老年营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内科,在老年病诊治方面形成了以老年医学医师为主,各专科医师、护士、康复师、心理师、营养师、临床药师等共同参与,为老年人提供“以人为本、全人照顾、全程管理”的一站式综合诊疗服务。在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管理、慢病管理、安宁缓和医疗、老年综合评估、延续性护理服务等方面,形成了“齐头并进”“各有专攻”的良好局面。
章法有度,诊疗一体多病
现有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慢病患病率约为81%,超过三分之一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患共病。针对老年患者一体多病、多种症状共集一身、多脏器同时受累、多药共用一身的特点,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探索在多学科整合管理模式下,改变过去针对老年人单器官、单病种的专科治疗模式,破解老年人“一体多病”难题。
90岁的王奶奶家住闻喜县,3个月前在家不慎摔倒,造成髋部骨折,来到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就诊。高龄与骨折的双重打击,让家人心急如焚,也让医生面临严峻考验。高龄老人的髋部骨折,临床中又叫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髋部骨折导致无法行走活动,被迫卧床,而卧床可能导致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极易威胁老人的生命安全。
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骨折应该选择骨科专业治疗。王奶奶为何会被“分”到老年病科呢?
老年医学科,顾名思义就是治疗老年人疾病的科室,主要收治的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老年医学科主要收治的是患老年综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除了骨折,王奶奶还患有心衰、脑梗死、肾衰竭、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张国梁解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患病人群越来越多。老年人患病多具有起病隐匿、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多种老年综合征共存等特点。这也让患者及家属常常需要多次挂号、多科就诊,而其药物治疗也因多病共存,可能产生联合副作用。
以王奶奶为例,按照旧有模式,在做完骨折手术后,要想完成后续其他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需要辗转多个科室、吃很多药。而老年病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中,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疾病,以老年综合评估为前提,开展多学科整合管理进行多病共治,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实现多个疾病问题“协调统一”“整体优化”,避免“单病诊治”和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及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可以“足不出科”,一站式享受到各科医生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住院3天后,在老年病科和创伤骨科的通力合作,以及麻醉科、临床营养科等多位专家的联手施策下,共同为王奶奶制订了详细的术前计划和手术方案。完成手术后,又制订了全面、连续、精准的治疗方案。术后4天,王奶奶顺利康复出院,如今身体状况良好。
暖心护理,描绘医患大爱
2025年6月,患者家属冉女士将两面分别写有“情系患者 德医双馨”“用心护理 亲如家人”的锦旗送到了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医护人员手中。这不仅是患者家属的深情致谢,更承载着一段医患携手与病魔抗争、传递人间大爱的感人故事。
几个月前,冉女士的父亲因肺癌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住进了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看着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父亲,冉女士一家满心焦虑。常念欢在了解病情后,没有急于开始治疗,而是先坐在老先生床边,耐心倾听他的故事,了解他的生活习惯。
“只有真正走进患者的内心,才能制订出最适合他们的方案。”常念欢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随后,他组织多学科诊疗(MDT),通过反复研讨,结合老人的身体状况与个人意愿,给出了一套治疗与关怀并重的方案。

帮患者康复训练
在日常护理中,刘媛带领团队,将安宁疗护与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细节。他们时刻关注老人需求,发现老人行动不便,便主动协助翻身、擦拭身体;察觉到老人食欲不佳,又精心调整餐食搭配,耐心喂食。面对老人偶尔的烦躁情绪,护士们总是轻声细语安抚,用温暖的微笑化解不安。
刘媛深知患者家属的焦虑,经常主动与他们谈心,分享护理经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她还建立了专属沟通群,只要家属有疑问,都会及时解答。有一次,家属因老人病情反复感到十分不安,刘媛下班后特意留下,陪着聊了很长时间,用专业的知识和温暖的话语重新点燃了家属的信心。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如涓涓细流,浸润着患者和家属的心田。在老年病科的病房里,没有冰冷的仪器和陌生的面孔,只有如家人般的贴心守护,让患者在病痛中依然能感受到满满的温暖与关怀。
给老年人看病,不仅仅是看病。这在老年病科的日常工作中得以体现。“比如查房,在其他科室可能医生只要交代几句就行了,但在老年医学科,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语速放慢,碰到一些耳背的老人,说话声音还要大一些,让他们能听得清楚。”常念欢说。
和全国绝大多数老年医学科一样,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最早脱胎于老干部保健科。2005年,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正式成立。经过20年风雨兼程,老年病科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壮大:率先在运城市开展综合评估及多学科整合管理诊治模式,改变了以往单病诊治模式在老年疾病诊治方面的困惑;探索建设山西省第一家安宁缓和病房,全力陪伴生命温情“谢幕”;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治疗老年人COPD、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等疾病的应用观察上取得突破;建成运城市第一个老年患者急性期快速恢复病房(ACE)……一家省级医院的负责人得知这一历程后,在朋友圈广泛分享,并调侃地加上了“羡慕嫉妒恨”的评语。
记者 王耀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