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20
在夏县这片浸润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艺匠归乡 文润桑梓”文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正以多元姿态融入乡村肌理。
作为贯彻落实夏县县委“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部署的生动实践,归乡艺匠与文艺志愿者带着专业热忱扎根基层,将精神文明建设的种子播撒在乡土间,让党建引领的治理效能、文明向上的乡风气象,在歌声、笔墨与烟火气中结出累累硕果。

投身文艺活动,精气神更足。
艺匠扎根:
“零门槛”文艺暖了民心
“那是家里面……”每周固定时段,夏县城北社区活动室里,秦红运总会带着居民逐字打磨合唱细节。作为夏县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她将工作室开在社区里,把数十年音乐教育经验转化为“趣味口诀识谱”“手把手纠正发声”的通俗教法,课程涵盖经典歌曲与本土原创,让社区居民从“不敢唱”到“站上全国舞台”。如今,城北社区“梦之韵合唱团”50余名成员平均年龄50岁,今年8月还代表山西赴内蒙古参加全国“村歌嘹亮”展演,捧回“幸福好声音”称号。
水头镇东张村的书画之风动人心弦。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东张村举办了第三届农民书画展,该村村民放下农具拿起毛笔,创作了百余幅“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书画作品。运城市书法家协会授予其“书法示范村”牌匾。
11月14日的瑶峰镇“爨(cuàn)村”,更是墨香满村。运城市硬笔书法协会组织33名书法志愿者走进村里,开展“文明实践 结对同行”志愿服务。志愿者们围绕“孝亲睦邻”“文明新风”等主题挥毫泼墨,用通俗讲解帮村民掌握爨体书法技巧。村民们捧着书法家书写的家风家训,笑得合不拢嘴:“这比啥礼物都珍贵。”
再移步胡张乡西晋村的夏风堂美术馆。职业画家张春晖2022年回乡后,将自家1500平方米的民居改建成集培训、展览、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服务中心,不仅免费向村民开放,还不定期开展书画鉴赏、技法培训等公益活动。“跟着张老师学画画,不仅学会了用笔墨表现家乡美,还懂了不少历史故事”,村民们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里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基础要求,无论是白发老人还是学龄儿童,都能在丹青世界里找到乐趣,夏风堂也成了村民口中名副其实的“百姓艺术之家”。
这些艺匠们“零门槛”的文艺课堂,没有高深理论,只有接地气的教学;没有距离感,只有邻里间的共鸣。正如秦红运所说:“社区给了宽敞场地,我才能安心‘种文化’。”文艺在这里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了居民茶余饭后的“生活调味剂”。
模式创新:
“专业+群众”活了文化
夏县“艺匠归乡 文润桑梓”文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摸索出的良性循环模式,给人启发。
“专业引领+群众参与+阵地支撑”模式,在城北社区落地开花。这里,社区提供固定场地与基础设备,秦红运团队负责专业教学与活动组织,从“每周常态化授课”到“组建合唱团参赛”,形成“听课者变文化明星”的完整链条。吴水翠团长感慨:“有专业老师定期培训,不仅业余生活充实,还能登上大舞台,以前想都不敢想。”
东张村走出了“协会搭台、村民唱戏”的路子。书画协会既是培训平台,更是资源整合纽带,他们对接省市书画展资源,让村民作品走出乡村;联动村内文化活动,逢年过节组织书画交流、送春联,让书法从“纸上艺术”变成“服务村民的工具”。这背后是“专业指导+日常练习+实践展示”的模式支撑,持续点燃村民创作热情。
“爨村”则创新“协会联动+文化IP打造”模式。运城市硬笔书法协会为“爨村”授予“书法创作基地”牌匾,搭建专业资源平台;夏县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赵学敏带领爨体书法工作室双向发力,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培训、笔会,另一方面以爨体书法为核心,打造“爨村书法文化IP”,策划“爨体写家风”“墨香传文明”特色活动。
夏风堂美术馆蹚出了“个人返乡+阵地辐射+文创延伸”的特色路径。张春晖以美术馆为核心,既邀请省内外艺术家开展研讨交流,为村民搭建高层次学习平台,又牵头挖掘夏县历史文化资源,专注创作夏县历史名人系列画作,让本土文化通过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更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还规划开发背包、扇子、灯笼、花瓶、茶器等文创产品,将夏县文化名人、知名景点融入设计,让文化艺术从展厅走向生活,既提升了文化附加值,又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探路。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创新打破了“送文化”的一次性局限,转向“种文化”的长效培育。文艺工作者不再是“外来表演者”,而是“本土引路人”;村民不再是“被动观众”,而是“主动参与者”,文化的内生动力在互动中被彻底激活。
文明浸润:
“歌声与笔墨”聚了人气
如今,走进夏县的乡村社区,歌声与笔墨早已超越“文艺爱好”,成为凝聚邻里、涵养文明的精神纽带。在城北社区,合唱团排练结束后,居民自发“课后小聚”,分享生活趣事;逢年过节,还到周边村庄、养老院演出,“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氛围在歌声中愈发浓厚。
东张村的书法成了“乡风文明的载体”。村里墙面绘满村民创作的书画作品,“忠孝仁义”融入其中;调解邻里矛盾时,也用“书画交流”拉近距离,文化的柔性力量让乡风更淳朴。
“爨村”的墨香更是浸润人心。活动中,志愿者为10户五星级文明户赠送家风家训书法作品,让文明家风走进家庭。活动间隙,“爨村”特色“柴火土爨锅”香气四溢,与笔墨书香相映成趣,勾起村民乡愁,也吸引游客驻足。眼下的“爨村”,墨香、饭香、文明新风交织,邻里关系更和睦,乡村更有吸引力。
夏风堂美术馆则让文化成为连接乡情、凝聚人心的纽带。馆内定期开展的雅集活动,让村民与艺术家围坐交流,抚琴赏画、谈艺论道,原本陌生的邻里渐渐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位常客笑言:“来夏风堂不仅学到了艺术,更能感受到乡亲们的热乎气。”
从城北社区“合唱声暖城北春”到东张村“书画香飘水乡间”;从“爨村”“爨体墨香润民心”到西晋村“丹青雅韵聚乡情”……夏县“艺匠归乡 文润桑梓”文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行动,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文艺成为推动移风易俗、厚植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让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群众心坎上。这里的文化实践没有空洞口号,只有看得见的变化:村民笑容多了,邻里走动勤了,对家乡的认同感更强了。
未来,随着更多艺匠归乡、更多文化阵地搭建,夏县必将在文艺浸润与党建引领的双向赋能中,持续深化基层治理、涵养文明新风,让乡村焕发更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 景斌 通讯员 车泽坤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