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9
在文字的浩渺星河中,总有一些作品以独特魅力照亮心灵,探寻历史的深邃与家乡的温暖。祁世坤的《“独上云门览大荒 横山栖殿自隋唐”——三访永济中条山栖岩寺》便是这样一篇佳作。它不仅是一篇记录三访栖岩寺的游记,更是一首饱含家乡热爱、致敬韩阳热土的赞歌。作为老乡,读罢此文,心中满是感慨与共鸣。
笔触细腻,勾勒家乡历史人文画卷
祁世坤以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栖岩寺的历史画卷。从北朝末年灵居寺的初建,历经隋唐的鼎盛,到明朝地震后的衰败,再到如今的局部修复与开发,栖岩寺的千年兴衰在作者笔下如同一部生动的史诗。他详细考证了栖岩寺的历史渊源,引经据典,将唐高宗的《过栖岩寺》,中唐卢纶、李益的游寺诗,以及之后各朝诗人的佳作融入文中,使栖岩寺的历史不单停留在记载中,更通过这些诗词的描绘,变得鲜活而立体,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与沧桑交织的时代。
这种对家乡历史的深入挖掘和精心呈现,源于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他不仅是在记录一座寺庙的兴衰,更是在探寻家乡的文化根源,传承家乡的历史记忆。在他的笔下,栖岩寺是家乡文化的象征,更是家乡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了家乡曾经的辉煌,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激发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情感真挚,抒发对家乡热土的崇敬
文中处处流淌着作者对韩阳这片热土的崇敬之情。从对栖岩寺周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春夏之交小树刺槐的花香、雨雾中的朦胧山景,到对当地人文故事的讲述,如二黑父亲的中学校友情谊、二黑回乡开发农业的创业故事,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对家乡人民的深情。他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探寻栖岩寺的每一处角落,用心去感受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这种情感是真挚而深沉的,让人动容。
特别是对二黑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家乡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执着。二黑原是企业工人,却毅然决然地回乡创业,依托自家山田,承包大片山地,将中寺打造成了兼具花园、植物园与动物园的农家胜地。他的行动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一种贡献,更是对家乡文化传承的一种担当。作者对二黑的赞赏和鼓励,也体现了他对家乡未来的美好期许,希望家乡能够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结构精巧,串联三次探访独特体验
文章以三次探访栖岩寺为线索,结构精巧,层次分明。每一次探访都有不同的目的和感受,从第一次雨雾中匆匆寻访,到第二次天清气朗时的细致探寻,再到第三次与文友同行的深度体验,作者通过不同视角和感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立体的栖岩寺。同时,作者在每一次探访之间巧妙地穿插了栖岩寺的历史文化、诗词典故和当地人文,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不杂乱,逻辑清晰且富有条理。
这种结构安排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感受栖岩寺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发现都是一次对家乡文化的重新认识。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作者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历史韵味的世界,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家乡的温暖。
意义深远,唤起对家乡文化的传承
祁世坤的这篇个人游记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正面临着被遗忘的窘境。栖岩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千年风雨,如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深入调研,向我们展示了栖岩寺的现状和价值,唤起了我们对家乡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
他呼吁人们不要仅仅将栖岩寺看作一个旅游景点,更要将其视为家乡文化的瑰宝,用心去保护和传承。他希望家乡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住这份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让后人能够继续感受到家乡的魅力。这种对家乡文化的关注和担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作为老乡,我为有这样一位热爱家乡、关注文化的作者感到骄傲。同时,希望更多人能够读到这篇文章,感受到家乡的魅力,共同为家乡的文化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寻迹栖岩,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乡情之约。
尚圣国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