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舜耕历山:照见仁厚与勤劳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9

作为舜帝故里,河东大地上有关他的传说故事、遗迹古建颇为丰富。而在黄河之畔的历山脚下,“舜耕历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承载着先民对贤君的敬仰,也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基因。

舜王坪 (资料图)

舜,姓姚,名重华,因祖先曾封于虞,故又称虞舜,是上古时期继尧帝之后的贤君。相传,他幼年丧母,父亲瞽叟失明后性情顽劣,继母刻薄,异母弟弟象更是傲慢骄横。一家三口屡次因私欲陷害舜,或让他修补谷仓却纵火焚烧,或令他挖井却填土封堵,幸而舜凭借智慧与仁心屡次脱险。即便遭如此对待,舜也从未有过半分怨怼,反而愈发孝顺父母、友爱弟弟,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后为避开家人矛盾,舜离开家乡,来到历山耕作谋生。

初到历山时,这里的农夫们常因田地边界争执,甚至拳脚相向,原本肥沃的土地因纷争渐渐荒芜。舜见状,并未上前指责,而是默默开垦起一片贫瘠的土地。每日天不亮,他便扛着农具下田,深耕细作、引水灌溉,哪怕烈日灼晒、风雨侵袭,也从不停歇。旁人不解,问他为何专挑瘦田种,他只笑着说:“良田留给邻里,大家都有收成,日子才能安稳。”不仅如此,邻居田地缺水,他主动疏通沟渠引水相助;有人农具损坏误了农时,他便将自家的农具借出。

日复一日,舜的仁厚与勤劳渐渐打动了众人。原本争执边界的农夫,看着舜的瘦田变得肥沃,不禁羞愧不已。他们主动学着舜的样子互帮互助:张家帮李家播种,李家帮王家收割,历山脚下的田野里,再也听不到争吵声,只余下耕作的号子与丰收的笑声。后来,舜又到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所到之处,人们都被他的德行感染,争相效仿他的宽厚与勤劳,原本混乱的地方,渐渐变得秩序井然、邻里和睦。

尧帝听闻舜的贤名,考察他的品行后,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并派几个儿子与他共事。舜不仅将家庭治理得和睦美满,更在与尧帝之子共事时,始终秉持公正,从不偏袒,将事务处理得妥妥当当。尧帝见状,愈发认定舜是能托付天下的贤才,最终将帝位禅让于他。舜继位后,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还亲自到民间倾听百姓疾苦,让天下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舜一生孝顺父母、爱民如子、大公无私、治国有方,深受万民爱戴,被后人尊为“德圣孝祖”,《史记》给予他高度评价“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有关“舜耕历山”的故事更是代代相传,成为千古美谈。

至今,河东大地仍留存着众多与舜帝有关的印迹。例如,垣曲历山上的舜王坪,传为舜耕之地,素有“云中草原”之称;闻喜的邱村原名“舜田里”,也相传是舜帝生活耕种过的地方;芮城永乐镇还有一自然村名为见帝村,正是因尧访贤在此与舜相见而得名,离其不远的历山村,至今还保留着传为舜开凿的两口古井。

“舜耕历山”的精神内核,早已融入河东大地的血脉——对他人的包容、对责任的担当、对正义的坚守。这种精神在后世不断延续:以孝廉立范的闻喜裴氏一族,著《家范》倡导美德教育的北宋夏县名臣司马光,为民族解放事业奔走的先烈嘉康杰,乃至当代为乡村振兴扎根田野、为国家发展默默奉献的大学生,都是对“舜耕历山”精神的传承与践行。它教会我们,真正的贤德不用喊口号,而在“知行合一”的具体行动中,如舜一般脚踏实地,以双手耕耘希望,以德行凝聚人心,在困境中不抱怨,在纷争中不激化,以勤恳与善良影响他人,以点滴的善举汇聚成改变环境的力量。

时至今日,历山的田埂早已换了新貌,具体耕作之地亦难以精准界定,但“舜耕历山”的故事依然鲜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仁厚孝亲、勤劳务实、心怀天下的民族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这便是成语故事的意义,帮我们照见内心的善与责任,指引我们不断前行、奔向未来。

记者 薛丽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