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7
□刘志军
牡丹被誉为中国“国花”,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吟咏,诗文不胜枚举,庭院多有栽种。
赏读武俊英、毛迎春二位的牡丹诗画,其核心即表达如下意思:不分御苑荒郊,开是真,谢也是真,仙姿裹着佛性,艳色藏着仙骨。连蜂蝶都懂:这国色,从来不是富贵,是撑得起荣枯的真。

这幅《国色天香》是诗、画、意三者的默契融合。武俊英的画是“形”,毛迎春的诗是“魂”,二者一起把牡丹从“富贵符号”升华为了“人格风骨”。
先看武俊英的牡丹画。她的画带着舞台式的鲜活气韵。花,用浓艳却不艳俗的玫红铺染花瓣,花瓣边缘晕染出轻透的粉白,像给牡丹披了层“水袖”,既有工笔的细腻(花蕊的黄蓝点缀见功底),又有写意的舒展。叶,深墨重彩的叶片不是单纯的陪衬,而是以“浓墨压艳色”的手法,让娇柔的花有了“撑得住”的骨感,像舞台上青衣的水袖配硬靠,柔中带刚。趣,两只蜜蜂的“飞动”是点睛之笔,让静态的花有了“蜂来蝶往”的生机,也暗合了“国色”引万物倾心的意境。
武俊英从事戏剧之余,研习丹青,融汇声形与绘画艺术,她的画没有传统牡丹的富贵堆砌感,反而带着艺术家特有的雅俗共赏的温度,既美得不飘,又艳得不俗。
再品毛迎春的《咏牡丹》。这首诗是对画的精神拔高,完全跳出了咏花写美的套路。开篇“仙姿信意落凡尘,佛性何须问果因”,把牡丹从花写成了带着禅意的君子,对应画里牡丹不骄不躁的姿态。
“诗句千家难尽韵,丹青万派未全神”,是诗人对牡丹之美的谦卑——承认文字和画笔都难尽牡丹的神韵,反而衬出画与诗的“留白之妙”。末句“御苑荒郊本无别,衰荣开谢自存真”是全诗的魂,牡丹不管长在皇宫还是荒郊,开落都守着“真”,这既是赞牡丹,也是借牡丹说“做人要存真”,和画里牡丹“艳而不妖”的气质完全呼应。
最后看“诗画合璧”的妙处。武俊英的画给了牡丹“鲜活的形”,毛迎春的诗给了牡丹“立得住的魂”,“牡丹之冠群芳,实其气度神韵之‘大’之‘真’”的注解,这幅作品就成了“借花喻人的品格小品”,它不是在炫技画一朵牡丹花,而是用牡丹讲“真诚、大度才能长久”的道理,既好看,又耐人品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