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6
□王慧
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谓脍炙人口,与这篇佳作相关的故事也常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洪州都督在“有心”和“无心”之间促成了“天下第一骈文”诞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洪州都督常被注释为阎伯玙,也就是《滕王阁序》中的“都督阎公”,但若细究,会发现阎伯玙与王勃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新唐书·文艺上·王勃传》有这样一段记载:“武后时,李嗣真请以周、汉为二王后,而废周、隋,中宗复用周、隋。天宝中,太平久,上言者多以诡异进,有崔昌者采勃旧说,上《五行应运历》,请承周、汉,废周、隋为闰,右相李林甫亦赞佑之。集公卿议可否,集贤学士卫包、起居舍人阎伯玙上表曰:‘都堂集议之夕,四星聚于尾,天意昭然矣。’于是玄宗下诏以唐承汉,黜隋以前帝王,废介、酅公,尊周、汉为二王后,以商为三恪,京城起周武王、汉高祖庙。”王勃曾作《唐家千岁历》,推演出唐朝国运兴盛、长治久安,主张唐朝继承周朝、汉朝正统而弃北周、隋朝。唐玄宗天宝年间,崔昌上奏《大唐五行应运历》,建议采用王勃之说,唐玄宗组织公卿集议,时任起居舍人的阎伯玙为附议者之一。
《旧唐书·志第四》载“九载九月,处士崔昌上《大唐五行应运历》”,可知阎伯玙上表附议时为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王勃写《滕王阁序》相差75年。从唐人出仕为官的年龄不超过70岁来推,阎伯玙在王勃到达南昌时不可能在职为官,故“都督阎公”并非阎伯玙,促成《滕王阁序》诞生的人也非阎伯玙。
清光绪《江西通志》曾指出这段“混搭错置”的历史存在“大谬”,今人也有学者论证,但关于“都督阎公”到底是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从故事的角度来说,阎伯玙在滕王阁宴上,本是为女婿孟学士设计一个“才子亮相”的场景,谁知不仅被王勃给搅了局,最后自己还深深被王勃的才华折服,这本身就增添了王勃和《滕王阁序》的传奇色彩,符合大众的心理期待,因此流传甚广。至于个中史实,少有人细究也是可以理解的。
笔者在翻阅《蒲州府志》《解州志》和《山西通志》等地方文献中,发现阎伯玙虽然不是《滕王阁序》中的“都督阎公”,但的确与王勃、与河东有着奇妙的缘分。
阎伯玙(志书上也有写作阎伯屿或阎伯兴),今湖北麻城市人,开元时官华州郑县尉,因附议正统之事,忤逆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遭到贬谪,为涪川尉,后迁吏部郎中,出任袁州刺史,在袁州做了很多为民的好事。后来,他又历抚州、婺州刺史,最后征拜刑部侍郎,但未赴而卒。《全唐文》收录阎伯玙赋文6篇,分别是《都堂试才赋》《射宫试贡士赋》《歌赋(并序)》《函谷关赋》《河桥赋》《盐池赋》,除此之外,还有一篇《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祠庙碑》。
6篇赋中,《河桥赋》写的是唐开元年间的蒲津桥,清乾隆《蒲州府志》用的标题便是《蒲津河桥赋》。文章盛赞了蒲津桥的壮观和重要性:“条山左临,高障东连于渤海;晋关右抱,浮梁西截于长河。却顿铁牛,骇浮川之魍魉;旁飞画鹢,惊入浪之鼋鼍……既似乎瀑布之界天台,又似乎蓬莱之横海岛。虚其内则用当于无,疏其间则屈而且抱。凭险作固,夹咽喉之重关;用否而通,连秦晋之长道。”《盐池赋》写的是今运城盐湖,文章对盐池周边的环境和所产之盐给予了热情的称颂:“盐之池漭沆兮,划开于郇瑕之侧;廓平陆而无际,浸长天之一色。前对条山,照峰峦之巀峃;却邻安邑,对城楼之嶷岌。其出形盐也,状雄虎之蹲于长野,攫拏兮布濩;其吐精光也,如白日之升旸谷,照烂兮熻赩……有美玉之价,沉之而不污;有君子之德,涅之而不缁……由斯言旃,有美自天;幸无委于泥淖,将以报于陶甄。”
从文章不厌其详的精准描述来看,阎伯玙对河东大地之风物、之历史人文是非常熟悉的,加上赋体的铺排用典和华章渲染,可以说每一句都是对河东的深情讴歌,满怀赞誉,溢美之词跃然纸上,崇羡之意奔涌而来。文章中“旁达无垠,下临不测”“浸长天之一色”等句,又不免让人联想到《滕王阁序》,联想到王勃对阎伯玙的影响。生活于盛唐时期的阎伯玙,对初唐的王勃和他的家乡是非常喜爱和倾慕的。当他踏上刚刚建造完成的蒲津桥,越过黄河,来到河中府地,面对这向往已久的钟灵毓秀之都,忍不住临水抒怀,登高言志,为河东大地写下两篇珍贵的骈赋美文。
阎伯玙所写的《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祠庙碑》,也与河东有关联。尉迟公即尉迟迥,字薄居罗,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著名将领,后兵败自杀。蒲州猗氏人张嘉祐担任相州刺史时,为尉迟迥建庙立碑,而碑文的作者正是阎伯玙。元代廼贤的《河朔访古记》记载了这块碑,文末写“开元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华州郑县尉阎伯玙叙,秘书省校书郎颜真卿铭,蔡有邻书”,由此知该碑由阎伯玙撰文,颜真卿写铭,唐代隶书四大家之一蔡有邻书丹。颜真卿当时值而立之年,在朝任秘书省校书郎,20年后,他到任蒲州,担任刺史,写下著名的《祭侄文稿》。名碑与名稿,均与河东有关,实乃幸也。
《滕王阁序》中,“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一句,说的是阎公和王勃一样,是从遥远的外地来到南昌的。神奇的是,比他小半个世纪左右的阎公,和他进行了一场“穿越”之识,从此两人的名字紧紧关联在一起,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趣话、神话。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