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6
“太感谢了!要不是你们,我父亲就危险了!”9月15日上午,稷山县公安局翟店派出所内,张某福的家人紧紧握住民警的双手,声音哽咽。一面锦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寻人解困感激不尽 尽职尽责一心为民”16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感人一幕的背后,是一场持续5个多小时的生命救援……
六旬老人身陷“绿色迷宫”
9月12日19时许,翟店派出所值班电话骤然响起,传来村民张某虎急促的声音:“警察同志,快帮帮忙!我父亲在玉米地里不见了!他60岁了,还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什么都不记得……”
值班民警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向事发玉米地疾驰而去。夜晚透着凉意,玉米地边,张某虎正焦急地来回踱步。见到民警,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双手因紧张不停颤抖:“我就转身拿个工具的功夫,回头人就不见了。这玉米秆比人还高,我在地里喊了快两个小时,一点回应都没有。”他指着身后那片玉米地,声音里满是绝望:“天这么黑,温度越来越低,他记性差,万一摔着了、冻着了,可怎么办啊……”
民警顺着张某虎身后的方向望去,心头一紧。成片的玉米地密密层层、交错蔽天,一人多高的玉米秆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手电筒的光勉强照进几步,便被吞没在无边的黑暗里。
地空联动与时间赛跑
“必须尽快找到老人,立即联系巡特警大队,请求无人机支援。”带队民警果断部署救援方案,一部分警力打着手电筒率先冲进玉米地。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不断拨开带刺的叶秆,声声呼唤在夜空中回荡:“张大爷——”衣衫被刮花了,手背渗出血痕,泥土沾满了裤腿,却无人在意。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每个人的心头都压着一块巨石:老人年纪大,晚一分钟找到,就多一分危险。
与此同时,巡特警大队接到支援请求后,迅速携带搭载夜视摄像头的无人机赶到现场。无人机迅速升空,在玉米地上空盘旋,如同锐利的鹰眼,扫过整片田野。操作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身影。
一场“空中+地面”的立体式、全维度救援在夜色中紧张展开,呼喊声与无人机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守护生命的动人乐章。
5个多小时的坚守与接力
夜越来越深,气温越来越低,搜寻工作已持续近6个小时。民警的鞋早已裹满泥泞,警服被汗水多次浸透,嗓子变得沙哑,但没有人放缓脚步。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点找到老人,平安送他回家。
23时36分,无人机操作员激动地高声报告:“找到了!西北方向约300米的玉米地中间!”所有救援人员瞬间精神大振,立即向目标方位集结。
民警拨开层层叠叠的玉米秆,发现了蜷缩在地上的老人张某福。他双臂紧紧抱着自己,身体微微发抖,眼神茫然。万幸的是,经过初步检查,老人并无大碍,只是受了些惊吓,身体有些虚弱。
“大叔,没事了,我们来接您回家了!”民警轻声安抚,迅速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老人身上,小心搀扶他起身。
当民警搀扶着张某福缓缓走出玉米地时,守在路边的张某虎瞬间红了眼眶,他冲上前紧紧抱住父亲,然后一把抓住民警的手:“谢谢,真的太谢谢你们!这么冷的天,找了这么久,辛苦你们了!”哽咽的话语中,是道不尽的感激与感动。
9月15日,张某福老人身体恢复后,其家人特意制作了锦旗来到派出所,于是出现了开头那感人的一幕。
这面锦旗不仅承载着群众由衷的认可,更折射出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深厚情怀与责任担当。这场深夜里的紧急救援,是基层公安机关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效能的生动实践,更是警民情深的温暖见证。夜色终会褪去,但守护从不打烊。
记者 樊朋展 张蕊彤 刘凯华
记者感言
当张某虎哽咽着将锦旗递到民警手中时,阳光正洒在“尽职尽责一心为民”的金字上,折射出的,是那个凉意袭人的夜晚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温度。这面锦旗很轻,轻到可以双手托起;这面锦旗又很重,重到承载着一位六旬老人的安危、一个家庭的焦灼,以及一支警队5个多小时不眠不休的坚守。
当阿尔茨海默病老人陷入“绿色迷宫”,当家属的绝望在夜色中蔓延,民警们的及时出现,成了最可靠的“定心丸”。他们不顾衣衫刮破、手背渗血,在玉米地里拉网排查;巡特警大队的无人机升空,用夜视摄像头织就“空中防线”。“地面+空中”的联动,是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更让我们看到,为了群众的安危,公安干警始终在与时间赛跑、与危险较量。
夜色终会褪去,但守护从不打烊。稷山县翟店派出所的这场救援,是无数基层民警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行动证明,在群众需要的时刻,总有“藏蓝”身影挺身而出,成为夜色中最亮、最暖的光。这份责任与担当,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致敬。 记者 张蕊彤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