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

“微组织”发挥“大能量”

——夏县泗交镇圪马沟村“四链”协同赋能基层治理工作见闻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24

午后,夏县泗交镇圪马沟村的艾草加工车间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村民刘爱全轻轻抚摸着刚打包好的艾绒枕头,语气里满是感慨:“以前村里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大家各种各的地,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如今不一样了,村里的艾灸康养党小组,不仅带着我们种艾草、搞加工,还帮我们跑销路,一亩艾草,收益比种小麦、玉米翻了两三倍!”

这一转变,源于泗交镇党委、政府在圪马沟村推行的“一轴四链”治理模式。该模式以党建引领为“主轴”,通过产业链、服务链、治理链、责任链“四链”协同发力,让“微组织”发挥大作用,实现乡村治理从“散”到“聚”、从“弱”到“强”的跨越。

“四链”如何协同?“微组织”如何落地乡村,发挥治理“大能量”?泗交镇在圪马沟村的实践路径,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生动答案。

泗交镇党委书记赵海波向记者介绍道:“过去,圪马沟村面临‘村小人散、产业杂’的困境。为破解治理碎片化难题,镇党委、政府指导村集体将党小组深度嵌入乡村治理中,构建起‘基础+特色’的党小组体系:5个基础组聚焦产业、安全、文明、建设、监督等核心领域;N个特色组,如艾灸康养、根雕文化、护林防火等,则紧盯艾草、根雕等特色产业发展和林区生态安全。最终实现了‘党组织建在村事上、党员沉在服务点’的良性治理格局,并为‘四链’的高效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艾灸康养党小组尝试制作艾草茶。

  (资料照片)


“产业链”小切口,做出增收大文章

天刚蒙蒙亮,圪马沟村的艾草加工车间已飘来阵阵清香,几名村民正忙着分拣新收的艾草。不远处,根雕工坊中,刻刀与木头摩擦的沙沙声不绝于耳。崔海龙低头凝神,手中的刻刀让原本“呆板”的木头逐渐灵动起来。这些日常景象,正是圪马沟村以产业就业党小组为核心,围绕艾灸康养和根雕文化两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的真实写照。

“4年前,我们村开始尝试种植艾草。因为好管理、收益高,不少村民陆续跟着种了起来。”圪马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文杰介绍,“起初艾草销路并不顺畅,割下来的鲜艾草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效益有限。”为了提高艾草附加值,村里开始尝试制作艾炷,并与外地企业联合开发艾草系列产品。

转机来自艾灸康养党小组的成立。党员们挨家挨户摸清种植情况,主动对接市里的中医医院和养生品经销商,彻底解决了销路这一“老大难”问题。圪马沟村村“两委”还牵头组织培训,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和手工艺人进村,带领村民迈出从“卖原料”到“做加工”的关键一步。

如今,村里不仅建起了艾草加工车间,还在党小组带领下陆续推出十几种新产品:艾草足浴包、便携式艾条、艾绒被、艾草香包以及含有艾香成分的牙膏等。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不仅在本地的养生店热销,还通过党小组协助搭建的电商直播间走向了全国。

“以前一亩艾草能赚2000元左右,现在加工成艾炷、艾绒被等产品,利润翻了两三倍!”刘文杰笑着说,“如今,村里没人再提放弃种艾草的事,大家白天在车间忙加工,晚上跟着党员学电商运营,干事的劲头越来越足。”今年,在艾灸康养党小组带领下,全村艾草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100亩扩大到500亩,艾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6万元。

在根雕文化党小组的推动下,圪马沟村的根雕产业也实现了创新突破和多元发展。根雕艺术创作小组组员崔海龙感慨道:“之前我们只盯着木材雕刻,思路很局限。多亏了党小组帮我们对接资源、出谋划策,成员们一合计,决定打破单一品类限制,在继续深耕木材雕刻技艺的基础上,结合山区现有资源,发展石雕产业。”

如今,根雕文化党小组制作的核桃、手串等小件工艺品深受市场欢迎。刘文杰补充道:“根雕文化党小组的成功引领,不但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了村里的年轻人跟着学手艺。”

今年,圪马沟村的根雕产品销售额突破6万元,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服务链”微行动,汇聚民生大温度

午后阳光正好,村口的党群服务中心渐渐热闹起来。几位老年人一边排队体验公益艾灸,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旁,村务监督党小组的党员正耐心记录群众对养老服务的各项建议——这里不仅是办事点,更是村民口中“有温度的家”。

近年来,圪马沟村以“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为导向,将党群服务中心、艾制品展厅、村广场等场所打造成“微服务阵地”,精准对接村民生活中的“急难愁盼”,让服务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针对健康需求,艾灸康养党小组吸纳村卫生室医生组建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公益艾灸服务,全年累计服务村民及游客超过300人次;围绕民生诉求,村务监督党小组设立“反馈窗口”,实时收集低保、养老补贴等意见建议,持续完善留守儿童关爱台账;着眼提升生活品质,乡村建设党小组成功改造十余户农家庭院,把曾经杂乱的角落变成了温馨的休闲小花园。“党小组就在身边,办事不用绕圈”已成为村民的共同感受。

乡风也在悄然改变。圪马沟村依托广场舞联盟、婆媳互助圈等微组织,积极推动红白事简办。仅一年时间,为村民节省人情开支超过万元。

“以前村里的风气真是让人头疼,人情往来的负担压得不少家庭喘不过气。”刘文杰提起往事直摇头,“就说前年小李家娶媳妇,女方家一开始张口就要30万元彩礼,还得摆30桌流水席,小李父母急得睡不着觉,东拼西凑还差好几万,差点把这门亲事搅黄了。那时候,村里红白事大操大办成了惯例,排场小了,还会被人说‘没面子’。”

自从文明新风党小组成立后,这股风气终于得到了扭转。党小组成员主动上门,一边跟小李家耐心沟通,讲清彩礼攀比的危害,一边去女方家拉家常,普及“婚事新办”理念,还拿出村里制定的《红白事简办公约》作为参考。经过多次调解,女方家最终同意降低彩礼标准、缩减酒席规模。

短短一年时间,村里大操大办的现象基本消失。如今走在村里,听到的都是邻里间的暖心话,文明新风吹进了家家户户,也吹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治理链”小网格,筑牢乡村安稳线

傍晚时分,夕阳洒满乡间小路,安全稳定党小组的党员仍穿梭于村巷之间,逐一排查艾草加工车间和石材厂的风险点。而在改造一新的电力爱心超市里,村民张大爷正用参与环境整治攒下的积分兑换电路检修服务。这些看似细微的守护,正织就一张无形却牢固的乡村安全网。

以安全稳定、文明新风等党小组为核心,圪马沟村坚持从“小隐患”排查和“小风气”引导着手,不断织密基层治理防护网。安全稳定党小组的党员熟练掌握隐患排查标准,对艾草加工车间、石材厂等风险点了如指掌。他们组建巡查队,每月定期排查地质灾害点和企业风险点,全年完成5处隐患整改,整改率达到100%。

结合泗交镇具体情况,圪马沟村在防火期增设林区岗哨,及时劝阻违规用火行为,并积极救助受伤野生动物,全力守护区域生态安全。去年清明节,党员王杰成功劝阻村民在林区烧纸的行为;夏季,党员许石兰带领村民按照技术手册防治核桃树蚜虫。这些暖心事迹,已成为村里传颂的佳话。

基础设施的短板也得到切实补齐。国网山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夏县供电分公司驻圪马沟村第一书记王建辉感慨地说:“过去村民交电费、办业务很不方便,线路杂乱、电压不稳的问题尤其突出。”为此,供电公司大力推进电网改造,完成全村“三线入地”工程,昔日空中蛛网般的电线全部规整入地,既排除了安全隐患,也提升了村容村貌。同时,针对村民生活用电、艾草加工、民宿经营等多样化的用电需求,将变压器进行增容,从根本上解决了电压不足的问题。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供电公司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起电力爱心超市,并创新推出积分兑换政策。村民通过参加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均可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也能用于电路检修、电表更换等上门服务。

积分政策不仅让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更激发了大家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实现了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如今,电力爱心超市已成为连接供电服务与乡村治理的“枢纽站”。

“责任链”微机制,推动治理长效化

周末清晨,圪马沟村、温峪村和王家河村的党员代表们早早围坐在会议桌旁,热烈讨论着如何共同推广“漂流+艾灸”旅游线路。“三方共治”“闭环落实”“跨村联动”……这些机制正逐步融入日常治理体系,让乡村治理不仅“有人管”,更实现了“管得好、管得久”。

为保障微治理常态高效,圪马沟村在泗交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了“三方共治”“闭环落实”“跨村联动”三项机制。通过“党小组组长+‘两委’成员+群众代表”三方协同共治,35名基础党小组党员与8名特色党小组党员分工协作、互相监督;建立“收集需求—对接服务—跟踪反馈—优化改进”闭环流程,对民生问题逐一回访,确保“事事有回音”;联合温峪村组建文旅服务联合党小组,推动艾草种植技术和根雕技艺跨村辐射,共同推广“漂流+艾灸”一日游线路。

今年夏天,泗交镇的栖堂庄园凭借特色民宿和田园体验迅速走红。在泗交镇党委、政府的牵线下,圪马沟村与栖堂庄园达成合作,将精选的艾炷、艾绒枕头、艾草香包等艾制品和造型各异的根雕摆件陈列于庄园大厅,并安排村里手艺人在现场演示艾草提纯和根雕制作过程。游客在体验农耕、品尝农家饭后,往往被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手工艺品吸引,不少游客当场下单,还有游客特意留下联系方式委托代购,真正实现了“抱团促发展”。

“圪马沟村是去架桑漂流的必经之路,民宿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产业就业党小组主动靠前、精准发力,正在积极谋划‘民宿+露营+艾灸体验’多业态融合的发展路径。”刘文杰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五六户村民表达了改建民宿的意愿,产业就业党小组计划为他们提供从政策解读、设计建议到客源介绍的全链条服务,帮助大家打造更有特色、更受欢迎的民宿。

据了解,圪马沟村还将充分利用现有的2000平方米露营场地,推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紧邻露营区,200平方米的药膳餐饮区正在规划中。同时,围炉煮茶空间也将投入运营,为游客提供一方品茶静心、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未来,当游客到访时,不仅可以住在舒适的民宿,还能品尝药膳美食、体验围炉煮茶,参与各类户外活动。”刘文杰表示,产业就业党小组正积极与周边村庄联动,共同策划宣传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如今的圪马沟村,产业有活力、服务有温度、治理有秩序,“一轴四链”模式下的微治理实践,正让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在细微处持续点亮。2025年,圪马沟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达到35万元,较去年增收14万元。

“把群众每件小事办好就是大事,把微组织作用发挥好就是实事。”赵海波表示,“圪马沟村的各类党小组,恰如社会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把他们调动起来,治理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泗交镇将以圪马沟村为样板,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四链’协同,让精细化治理惠及更多乡村。”

本报记者 邢智轩 曹欣怡 通讯员 衣仔雄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