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5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作为主讲嘉宾,带来《关公信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符号——兼谈关公信仰在山西、内蒙古等地的传播》报告,用深刻的解读,揭开了关公信俗跨越地域、促进多民族融合的精神密码。
邢莉介绍,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考古文化、民俗信仰等,其中就包括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公信俗。她先从4方面对解州关公信俗进行了深入讲解。
第一是历史的悠久性和原发性。作为关公故里,这里的关公信俗承载着深厚传统。《解州全志》《解梁关帝志》均记载了“四月初八”“六月二十四”等详细的祭祀时间,印证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参与性和广泛性,也与当今的祭祀活动形成呼应。关公从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伟大英雄,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的?这个原发性是不可动摇、不可更改的,正是其文化根基的核心。
第二是内涵的深厚性和崇高性。关公信俗源于民众对关公“忠义仁勇”精神品格的崇拜。“忠义仁勇”是中华民族最完美、最宝贵、最富于魅力的精神宝藏。作为关公信俗的关公信仰,一直具有“护国佑民”功能,囊括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仁义爱人、诚信义气、和谐智慧等文化因子,这些因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即自强不息、生生不已。在这样的关公信仰过程中,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自强自立意识,成就了一个民族最朴实、最深沉、最坚毅、最坦荡的心灵。
第三是传承的连续性和活态性。解州是关公信仰的根脉,关公信俗从这里开始、延续并一直存在,这也是其成为国家级非遗的关键。清《关帝圣迹图志全集》真实呈现了祭祀关公宏大场景和象征意义,既是积累传统的一种镜像,也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的建构提供了活态参照。人们对关公的崇拜与信任,其本质是一种超社会力量的圣人崇拜。对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关公崇拜不只是一个人、一个神的崇拜,而是一种对社会不断前行力量的规范。
第四是传播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信俗是人们在长时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关公信俗随着人口流动、口耳相传,其传播力非常强,不仅有历史纵线的传播,更覆盖港澳台及海内外,成为一种获得各个阶层认同的公共文化。这亦说明,关公文化是非常优质的文化,只有高质的文化才能够体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邢莉还以内蒙古宁城三座店村关公庙、陕西榆林关帝庙为例,阐释了关公信仰在当代的传播。当地人将关公祭祀和关公崇拜,与农耕文化祈雨、春节等结合起来,恰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凸显了其背后的文化意象。关公信俗从解州起源,首先是因为山西人的传播。早在17世纪,晋商就将贸易带到了游牧地区。邢莉结合自己在内蒙古的田野实践,以晋商运输茶叶为例,介绍了晋商与内蒙古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关公承载的精神品格,推动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深度融合。
她说,神是由人制造的,人们把希望需求、理想智慧投射到关公身上,使关公身上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精神,继而传播开来,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之根。
文/记者 王捷 薛丽娟 杨颖琦 图/记者 茹雅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