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关公文化主题讲论会

山西学者张世满、张卓洲:让科技为中华文明发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5

作为山西学者代表之一,山西大学教授、山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世满,围绕关公文化形成的源流作了精彩发言。他以“一源四脉,洄互相激,汇成巨流”的源流框架,深入探讨关公文化在历史的形成与演变。“一源”即对关羽的历史记载,也即历史上的关公,作为关公文化的中心原点,关羽在中国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人们做人做事的楷模;“四脉”即关公文化形成过程中官方、宗教、文艺、民间四条发展线索,四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最终融汇成内涵丰富的关公文化。

1800多年来,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官方封赐,关羽从武将逐渐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儒释道三教也将其供奉为神圣;而在民间,老百姓对关公的信仰更早也更具有普世性,既是保平安、佑家庭的“关老爷”,也是行业保护神。而这种形象多来源于以评书、戏剧、小说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从《三国志平话》到历代三国戏,再到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关公逐渐被塑造成一个完整且完美的英雄形象,流传至今。

他表示,关羽从武将演变为各阶层共尊共信的万能之人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关羽身上体现出的“忠义仁勇”的人格魅力,这是超越时代、超越人群、超越阶层、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具有无与伦比的普适性和普世性。历经1800多年形成的关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发扬,充分发挥其对当代社会及未来世界的正向价值和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合作导师、山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理事张卓洲,以“关公文化大模型,让科技讲好中国故事”为题,结合自身研究项目,分享了数字时代关公文化全球化IP升级战略,解读其从地域信仰到全球文化符号的跃迁之路,提出通过数字化体验、年轻化转型、全球化传播三条路径实现突破。“忠义传千古、智慧启未来”,让科技为中华文明发声正是文化传承新机遇。年轻一代追求沉浸式体验,他以大模型应用场景-复活历史人物、虚拟壁画网上展厅、AI文保、数字非遗文化传播平台、关帝灵签数字化系统、关帝庙专属开报机等具体应用为例,指出文化强国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创新传播形式才能真正推动文化“走出去”。他说,构建关公文化传承共同体,需汇聚各界力量,共筑文化桥梁。掌握大模型话语权是文化出海的关键,可推动关公文化完成全球化跨越。

整场讲论会聚焦关公文化,学者们以小见大,让参会者既清晰了解关公文化与关公信仰的关系,又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深刻意义——关公文化早已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符号。

记者 王捷 薛丽娟 杨颖琦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