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三十九载育才路

——垣曲县毛家湾镇毛家村“储备式育才”的生动答卷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7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层治理,核心在干。

在垣曲县毛家湾镇毛家村,四代村干部接力执笔,以“传帮带”为墨、以“实践场”为卷,用39年时间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储备式育才”之路,构建起可复制、能延续的村“两委”干部后备培养体系。这份持续完善的人才梯队答卷,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后继乏人”的局面,更把“人才兴则治理强”的理念种进乡土,为基层善治写下了生动注脚。

精准育苗,实战筑基

1986年,面对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的现实短板,时任毛家村党支部书记王英武,提出“破题之举”:“要破发展的题,先育干事的人。”他跳出“凭印象选人”的传统思维,瞄准“懂管理、贴民心、有干劲、善作为”的郭松泉和孟宪义,量身定制“一届任期跟班实战+多岗位历练”的培养路线图。

“农村干部队伍选人很难,要想构建阶梯式的干部队伍更难。”王英武感慨道。

在王英武的任期内,正值国家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他提出“农村奔小康”的愿景,并确立了兴建村办企业的发展目标。在他的带领下,毛家村从矿产资源丰富这一村情出发,成立了村企业办公室,为工矿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其间,毛家村先后涌现了一批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村内的多个企业产值累计突破千万元,并获省政府表彰。

在“手把手传经验、实打实带队伍”的培养中,郭松泉和孟宪义成长为“多面手”:争取澳大利亚援助资金,建设了垣曲县第一所村办职业初中;深度参与工矿企业兴建,推动“三矿一厂三队”落地;解决群众用水问题……这场“量体裁衣”的培育,不仅让两人顺利进入村“两委”班子,更在毛家村种下“选苗要准、墩苗要实”的育才理念——基层育才,首在精准画像,贵在实战淬炼。

郭松泉和孟宪义从“跟班实战”中成长起来后,结合村情实际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龙头”的二十年发展规划目标,即建设一个以三河口为中心的生态小集镇,实施以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企业转型发展赋能升级为重点的两个龙头产业,带动全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此后,历任村“两委”班子也按照这一规划路线接续努力,推动蓝图一步步落地成景。

梯队接力,动态优化

1998年,经多年历练的郭松泉、孟宪义正式接棒,分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他们带领班子交出亮眼成绩单:3000亩荒山变绿洲、河道清水复流、生态移民区和文化活动中心拔地而起,引进3家民营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百万元,并接连斩获多项荣誉。

“发展不能靠一代人‘吃老本’,人才梯队必须‘不断档’。”作为“储备式育才”的首批受益者,两人把“传帮带”升级为“梯队建”。通过群众举荐、组织选拔拓宽“选苗”渠道,先后有3名青年被纳入后备人才库;创新建立“干部评实绩+群众评口碑”的双向评议机制,对“挂名混日子”的后备干部“零容忍”,清退2名不合格者,把时任优秀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的穆新合选进班子。“广纳贤才+动态筛苗”的组合拳,让后备队伍始终保持“活水状态”,为后续发展储备了核心力量。

毛家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村“两委”干部都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他们爱农村、爱农民,更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后备干部的培养尤其注重从品行端正、有德有才、热爱农村、心系农民、熟悉乡村情况的人员中遴选,并重点关注退役军人、致富能手、居民组长等群体,确保人才的来源可靠、结构合理、能力适配。

制度固本,体系增效

2014年,孟宪义接任村党总支书记、穆新合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两人接过的不仅是村庄发展的“接力棒”,更是制度创新的“接力笔”。在前任书记亲身示范、经验分享、持续指导的“传帮带”中,他们不但啃下了“脱贫攻坚”硬骨头,实现50户99名建档立卡户脱贫摘帽,还聚焦“育才靠经验还是靠制度”的关键命题,推动人才培养从“口头约定”向“制度规范”跨越。

在培育后备干部的实践过程中,毛家村探索出了一套“制度组合拳”,即建强人才储备“数据库”,打造全域覆盖的后备干部储备库,给入库人才贴上“党建型”“产业型”“治理型”等精准标签,实现“按需选才、人岗匹配”;固化传帮带“责任链”,将“书记带两委、两委带后备”的模式细化为“导师清单”,明确“谁来带(定导师)、带什么(列任务)、怎么评(设标准)”,让培养有方向、有抓手;拧紧动态调整“安全阀”,把“不合格就退出”的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评议规则,通过干部实绩打分、群众口碑测评双维度考核,让“躺平者”让位、让“实干者”有位。

在这套“制度工具箱”支撑下,毛家村持续挖掘吸纳返乡青年、致富能手等优秀力量充实后备队伍,推动阶梯式培养模式从“雏形”走向“成型”。这一时期,近10名优秀青年通过标准化培养流程进入后备队伍。“从经验传承到制度固化”的蜕变,让毛家村的育才工作彻底告别“看心情、凭感觉”,真正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可评”,为基层人才培养筑牢了制度根基。

机制创新,全链育才

2021年,响应“一肩挑”要求,穆新合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位从“储备库”走出来的带头人,推动“储备式育才”进入更成熟、更系统、更高效的发展阶段:制定《毛家村干部培养管理制度》,确立“以时代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培养为路径、以群众满意为标尺”的总原则;创新“2+4+3”全链条模式,即建强“两委后备库+书记储备库”两个台账精准选才,通过跟班实战、动态调整、结对帮扶、多岗位历练四项机制用心育才,以“成熟度、能力值、口碑分”三个标准大胆用才。

经过人才梯队接力攻坚和精准施策,毛家村发展动能持续迸发:全民健身中心、登山步道等文旅设施成网红打卡点;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91万元,2025年预计突破200万元;“六化”网格让治理更精细;后备队伍已扩容至15名村“两委”后备干部、4名书记后备人选,“书记有储备、两委有梯队、干事有新人”的格局全面形成。

制度护航让人才梯队“青蓝相继”,治理效能自然“水涨船高”。如今的毛家村,在历任书记的赓续接力下,产业兴、村庄美、民心齐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猕猴桃产业连片成园,15家工矿企业的厂房错落分布,村庄内外绿植郁郁葱葱,饮水设施全域覆盖,毛石路、毛曹路平整宽阔,全民健身中心、登山步道热闹非凡,垂钓露营基地笑声连连,村史馆、乡村记忆馆落地投用……民生设施一应俱全,致富产业蒸蒸日上,毛家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这套延续39年的“储备式育才”体系,早已不只是简单的“人才培养法”,更是驱动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赋能基层善治的“鲜活教材”。

记者 邢智轩 通讯员 宋朋云

记者手记

在毛家村,读懂“接力”的意义

邢智轩

站在毛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屋舍俨然,新修的全民健身广场上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眼前的景象,很难让人将其与“山大沟深”的旧貌联系起来。然而,比村容村貌之变更打动记者的是一段关于“人”的故事,一段绵延了39年、至今仍在续写的“接力”故事。

与村干部们聊起“育才”,说的都是大白话:“选苗子”“墩墩苗”“不能让队伍断了档”。但恰恰是这些朴素的乡土话语,背后却是一套精准且坚韧的制度化探索。

这是一种“时间的智慧”,39年,几乎跨越了两代人的时光。从王英武的“破题之举”,到郭松泉、孟宪义的“规划蓝图”,再到穆新合的“制度创新”,四任带头人,每一棒都在前一棒的基础上向前奔涌。他们没有另起炉灶,没有推倒重来,而是在一幅共同的蓝图下,一锤接着一锤敲。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品质。

从村“两委”干部到后备干部,言谈举止间都带着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毛家湾镇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都是群众中走出来的干部。”这话听起来平常,内涵却极深。这意味着,他们选择的不是一份“职业”,也不是一种“身份”。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村庄的苦难与荣光有切肤之感。因此,他们的决策带着温度,他们的眼光看向长远。遴选后备干部,品行、情怀和对乡村的了解,是比学历、资历更重要的标尺。正是这种从泥土中生长出的认同感,让他们能心甘情愿地为村庄发展耗尽心血。

在毛家村,“人才”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他们是带头致富的能手,是热心公益的居民组长,是返乡创业的青年,是退伍不褪色的老兵。村里的“人才数据库”不仅记录了他们的名字,更精准地标注着他们是“产业型”还是“治理型”。这套严密的制度体系,确保了“贤能者上,躺平者让”,使“传帮带”不再是口号,而是一条清晰可见、有章可循的成长路径。

毛家村用39年的时光,回答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的底气从何而来?答案是:人才,更是培育人才的“土壤”与“制度”。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