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7
“这件事情拖了这么久,我一直在痛苦和煎熬中度过。现在终于帮我解决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前来河津市综治中心办理纠纷调解的市民,对中心的“一站式”服务赞不绝口。今年以来,河津市综治中心紧扣规范化建设要求,从硬件升级到机制创新,从资源整合到服务优化,全方位推动中心提档升级,构建起覆盖广、功能全、效率高的立体化服务矩阵,真正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矛盾化解在基层,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闭环服务重构治理坐标
走进河津市综治中心一楼大厅,不同于大部分综治中心“一字排开”的窗口布局,这里的12个服务窗口以正方形闭环形式分布,既打破了空间隔阂,又让群众办事“少绕路、少跑腿”。“我们按照法治化‘路线图’规划窗口布局,每一个窗口、每一处功能区的设置,都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河津市综治中心主任杨娜介绍,闭环布局的核心是“引导在前、服务紧跟”,群众刚进大门,就能看到位于闭环入口的1号综合咨询窗口,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接待,详细询问诉求后,精准引导至对应服务窗口或功能室,避免群众“盲目找窗”。
沿着闭环路线依次走访,法律服务窗口的专职律师正耐心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桌上整齐摆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解读手册和法律咨询登记表;人民调解窗口前,调解员正拿着调解记录,与双方当事人沟通细节,语气温和却句句切中问题关键;人社、住建、自然资源、市场监管、公安、检察、信访、诉讼服务等常驻窗口,各部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从政策解读到业务办理,为群众提供“一条龙”专业服务。
除了服务窗口,一楼大厅还配套设置了哨响共治室、心理服务室等功能空间,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服务支撑。遇到情绪激动的群众,工作人员会先引导至心理服务室,通过专业心理疏导缓解情绪,为后续调解创造良好氛围。在案件处置方面,中心根据矛盾复杂程度,创新推出“1V1”“2+N”“3+X”三种处置模式:对简单矛盾,采取“1V1”模式,由责任单位现场调解、就地解决,做到“一般事项马上办”;对复杂矛盾,采取“2+N”模式,由责任单位和综治中心牵头,联合乡村两级干部、律师、人民调解员等多方力量“集中会诊”,做到“复杂问题大家办”;对疑难案件,采取“3+X”模式,由县处级领导包案,综治中心协调,政法力量参与,会同相关单位、相关工作人员集中攻坚,做到“疑难案件限期办”。对涉法涉诉的事项,由入驻的检察服务中心按照“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原则依法办理,做到“涉法涉诉事项一站办”。
在二楼,两个功能区的设置则进一步完善了矛盾化解“全链条”。一侧是河津市人民法院新耿人民法庭的“整建制入驻”办公区,这里提供立案、调解、审判“一站式”诉讼服务,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后“闸口”。据统计,2024年新耿人民法庭共立案436件,委派综治中心调解案件542件,调解成功234件,成功率达43%,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司法服务。另一侧则是多元调解区,印侠调解室、梅姐调解室、高雅调解室等个人品牌调解室,与道路交通、“夕阳红”、“护春苗”、律师、法官等行业调解室错落分布,形成了“个人有专长、行业有特色”的调解格局,为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提供“精准解法”。
品牌调解锻造专业标尺
在河津市综治中心的多元调解区,“印侠调解室”的牌子格外醒目。这间以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山西省一级调解员、河津市人民调解协会会长白印侠命名的调解室,不仅是河津本地群众化解矛盾的“定心丸”,还吸引了隔壁县的群众慕名而来,甚至有群众通过网络咨询寻求帮助。“每一起纠纷的背后,都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我们多跑一步、多耐心一点,就能让他们少一分焦虑,多一分安心。”从事调解工作12年的白印侠,凭借对调解事业的热爱与坚守,总结出“稳、准、实”独特调解工作理念——“稳”是稳住当事人情绪,防止矛盾激化;“准”是抓准矛盾症结,找准问题切入点;“实”是确保协议落地,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为了让“稳、准、实”的理念落到实处,白印侠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他每天都会研读最新法律法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案例分析和法律条文。“调解工作既要懂人情世故,更要懂法律法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调解时有理有据,让双方心服口服。”白印侠说。正是这份专业与认真,让他成功调解了一起又一起疑难纠纷。
同样在调解领域发光发热的,还有“梅姐调解工作室”的负责人裴冬梅。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与耐心,裴冬梅在婚姻家庭、合同、交通事故等纠纷调解中屡获好评,尤其在婚姻家庭矛盾调解中,她更能理解女性的心理特点,容易与当事人建立信任。多年的调解经验,让她总结出一套“中医四‘疗’法”——“望”是观察当事人表情,判断情绪状态;“闻”是倾听语气语调,辨别诉求虚实;“问”是针对关键问题提问,厘清矛盾焦点;“切”是精准把脉问题核心,制订个性化调解方案。“调解就像中医把脉,只有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化解矛盾。”裴冬梅说。
不久前,裴冬梅就用“中医四‘疗’法”,参与了一起因婚外情引发的刑事案件的民事部分调解,双方达成谅解,一场可能影响两个家庭未来的矛盾,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多元联动筑牢和谐根基
综治中心的核心是“解民忧”,不仅要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还要有机制保障事能办成。工作中,河津市综治中心不断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建立了访调对接、诉调对接、警调对接、检调对接等联动机制,构建了以综治中心为纽带、人民调解为主体、各专业调解组织相互联系的“大调解”格局,形成了“中心登记、精准分流、部门办理、中心督办、办理结案”的闭环工作流程。
在联动机制方面,中心与该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信访局等单位紧密协作,实现矛盾纠纷“无缝流转”。2025年元旦即将到来之际,某建筑工地却难寻辞旧迎新的喜悦,焦灼情绪如寒冬雾气般弥漫。2024年12月31日清晨,30余名陕西安康籍民工攥着边角泛黄的工资单,在零下10摄氏度的寒风中围聚在项目部门前。“干了一整年活,就盼着这点钱回家过年!”人群里,老张皴裂的双手紧攥着工资单,声音在寒风中微微颤抖。这场已持续3天的讨薪僵局,在次日元旦清晨迎来转折,60万元工资悉数到账,不仅解开了民工们的“心头结”,更创下当地群体性纠纷化解的最快纪录。这起高效调解的背后,是河津市“警调对接”机制的生动实践。
“日汇总、周研判、月总结”的督办制度,则为矛盾化解装上了“加速器”。据统计,今年以来,河津市综治中心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88件,调解成功734件,提供法律咨询303人次,心理服务638人次,有效处置网格员上报信息29400条,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与信赖。
化解矛盾,既要解“事结”更要化“心结”。河津市综治中心把“心防心调”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润滑剂”,积极探索“心理服务+矛盾调解”模式,建立市乡村三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组织30余名心理咨询师下沉基层,开通4条心理援助热线,力求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温馨的社会心理服务。
2024年5月,一对夫妻因长期矛盾激化,到新耿人民法庭起诉离婚,河津市综治中心心理服务人员及时介入调解,促进了矛盾缓解,后这对夫妻决定撤诉。再后来,这对夫妻多次来到心理服务室,主动和心理团队老师联系寻求专业帮助,学习如何改善夫妻关系。心理咨询师从专业角度指导他们探索自身问题、学会非暴力沟通和一致性表达,关注情绪和情感需求,运用爱的五种语言改善夫妻关系,并指导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方法。如今,他们的家庭幸福和睦,重新找回了往日的温馨。
从硬件升级到机制创新,从品牌调解到闭环督办,河津市综治中心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将“为民服务”的理念融入每一个细节,用高效、专业、温暖的服务,织密了民生保障的“安全网”。杨娜告诉记者,河津市综治中心还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调解效能,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法治的温度与社会的和谐,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津、法治河津贡献力量。
记者 张君蓉 南 辽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