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从“一村之治”到“全域善治”

——绛县冷口乡探索“党建红+法治蓝”治理新路径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7

“以前村里有纠纷,要么憋着要么吵翻天,现在网格员上门就能调,党员干部带头讲道理,心里亮堂多了!”绛县冷口乡宋西村村民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当地基层治理的新变化。今年以来,冷口乡以党建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从宋西村的“微治理”破题,走出了一条“党建红+法治蓝”交融共进的乡村善治之路。

从“试点破题”到“全域亮剑”

走进宋西村,“党员示范岗”的红色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个曾面临治理难题的村庄,如今靠着“党建+网格”的精细管理焕发新生——全村划分为2个网格,村“两委”成员化身网格员,带着2名辅助网格员走街串巷,年均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宋西村45岁以下村“两委”成员占比达42.8%。年轻化的村“两委”班子,再搭配“每名党员包联20户”的举措,让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了每家每户。

宋西村的变化,是冷口乡全域治理的缩影。今年以来,冷口乡将22个网格优化为12个,7名网格长带领12名网格员扎根一线,436户党员中心户包联3517户群众,构建起“乡—村—网格—户”四级治理体系。网格员身兼“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安全员、服务员”,上半年累计排查信访矛盾隐患32件,化解30件,化解率达93.7%,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基层治理,核心在党。”冷口乡党委书记景冠军表示,全乡通过强化村党组织建设,推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与法治学习深度融合,让党员干部在调解纠纷、政策宣讲中亮身份、作表率。宋西村的矛盾调解小组吸纳“五老”人员、法律工作者参与,正是全乡“党组织+多元力量”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从“送法下乡”到“法润心田”

“彩礼别攀比,办事要节俭”“遇事找法不糊涂,维权用法不吃亏”……宋西村的大喇叭里,法治宣传语伴着晨雾传遍街巷。宋西村不仅有“法治宣传角”,更把普法融入日常——红白理事会用村规民约遏制大操大办,文艺队编排普法小品,连田间地头的网格员都成了“法律讲解员”。

这样的法治氛围,已在冷口乡遍地开花。今年上半年,全乡掀起“法治宣传热潮”:从“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国际禁毒日”,从反诈宣传进农家到禁种铲毒全覆盖,20余场主题活动让法律知识走进群众生活。此外,乡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与12个村级工作室联动,每周一法律顾问坐班,上半年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130余次,让“遇事找法”成为村民共识。

在宋西村带动下,全乡法治建设多点突破: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首违不罚”清单;将反邪教宣传、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平安建设,上半年排查化解涉稳风险30件;“雪亮工程”与网格巡查结合,让公共安全“看得见、管得住”。

从“基层平安”到“全域和谐”

傍晚的宋西村文化广场,锣鼓声阵阵。村民们聚在一起,看文艺队表演《调解风波》小品,聊着村里的“善行义举榜”——60余名先进人物的故事,让“学先进、守规矩”成了新风尚。这是冷口乡“德治+法治”融合的生动场景。

如今,这样的和谐图景正在冷口乡全域铺展。全乡以宋西村为样板,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各村修订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管事理事;法治示范户、平安家庭评选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送电影下乡”“农家书屋学法”等活动,让文明新风与法治精神相互滋养。

“从宋西村的‘小和谐’到全乡的‘大平安’,关键是把党建引领的‘根’扎深,把法治保障的‘基’筑牢。”景冠军表示,冷口乡将持续深化“党建+法治”模式,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平安动能”。

记者 邢智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