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白瓷碗:素白瓷韵中的时代风华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8

□记者 韩立

主角:白瓷碗

出生时间:晚唐

尺寸:高6.4厘米、口径18.1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在盐湖区博物馆的展陈中,有一只高仅6.4厘米,口径18.1厘米的晚唐白瓷碗。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食器,却承载着唐代白瓷工艺的精华,折射出那个辉煌时代的生活美学与工艺智慧。

  这只白瓷碗造型简洁而优雅,采用敞口设计,斜直腹线条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勾勒出端庄大气的轮廓。敞口的设计不仅便于盛装食物和饮品,更符合当时人们的使用习惯与审美偏好,在视觉上给人以开阔之感。斜直腹的造型则在实用性与美观性之间达到了平衡,既增加了碗的容量,又赋予其挺拔的身姿,展现出一种简约而不失灵动的美感。底部采用璧形底足,这种独特的设计是晚唐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它犹如一轮圆月,稳稳地托住碗身,使整个器物在稳重中又透着一丝轻盈。

  白瓷碗的装饰技法同样别具一格。在胎体之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这层化妆土不仅能够掩盖胎体的瑕疵,提升胎质的白度与平整度,更为后续的施釉工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白色化妆土外,工匠们精心施上一层透明釉,透明釉如同一层晶莹剔透的薄纱,覆盖在白瓷碗表面。在烧制过程中,高温使釉面发生奇妙的变化,最终形成温润的质感,尽显素雅之美。仔细观察碗内,还能发现3个支钉痕迹,这是烧制过程中的支烧工艺留下的印记,它们虽看似不起眼,却见证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精湛技艺。而圈足无釉的处理方式,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对比,使白瓷碗在整体的素白之中又增添了一丝变化。

  唐代白瓷的美学追求,集中体现在“素”与“精”二字上。这只白瓷碗没有华丽的纹饰,没有炫目的色彩,仅以纯净的白色和完美的造型取胜。这种“大巧若拙”的美学理念,与唐代文人追求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经济重心南移,北方邢窑等传统白瓷名窑逐渐衰落,地方窑场兴起。这只白瓷碗或许就产自某个地方窑口,虽不及鼎盛时期邢窑白瓷的精美,但其规整的形制和均匀的釉色,仍显示出唐代制瓷工艺的广泛传播和高水准。3个支钉痕更暗示着它可能是大批量生产中的一件,反映出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如今,这只白瓷碗安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向现代观者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因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素雅而显得格外动人。正如唐代艺术的真谛——不在于外表的浮华,而在于内在的气韵与精神。这只晚唐白瓷碗,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物质化身,是盛唐文化在晚唐的延续与回响,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明的璀璨光芒。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